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學者疾呼:莫讓文化無家可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1 00:12:59  


 
  上世紀五十年代後,特別是“文革”時期,遭受破壞最嚴重的是民間文化和民間信仰,有一兩代人是在大傳統、小傳統齊遭破壞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沒有機會接受傳統文化典範的熏陶,許多人都是民族固有文化的“缺氧者”。特別是“動亂”時期,提倡學生揭發老師、子女揭發父母、同事揭發同事、街坊揭發鄰裡,這種全民“大揭發”對社會的基本倫理的傷害是難以想象的,讓中國人基本的自尊喪失殆盡。我認為這個影響現在也還沒有完全成為過去。社會有一些良性的價值是不能隨便傷害的。

  傳統文化重建的三條道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做了很多努力恢復傳統文化,並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於長期與傳統文化脫節,似乎一時還不能完全找到與傳統銜接的最佳途徑。人們看到的大部分是比較淺顯的模仿和沒有來由的懷舊,而缺乏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底蘊。

  我認為傳統的重建,有三條途徑非常重要:一是文本的經典閱讀,二是文化典範的熏陶,三是文化禮儀的訓練。

  文本的經典閱讀。中國的文化傳統是不間斷的、深厚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中國的典籍特別發達,中國很早就有修史的傳統,所以各朝各代都留有完整的史書。作為繼承傳統而言,文本的經典閱讀很重要。我的看法是,國學是中國的固有學術,有先秦諸子百家之學、漢代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宋代的理學等等。過去發蒙念《四書》,我覺得這個傳統不應該丟。我提倡讀一些“經”,經學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講的不是基本知識,而是精神指向,講怎麼治國家,怎麼做人,是在傳道。中國傳統教育包含著“傳道”。傳道是第一位的。但是現代教育已經沒有傳道,只教書,不育人,這是一個很大的缺失,光有知識,卻沒有精神歸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