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國學者疾呼:莫讓文化無家可歸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11 00:12:59  


 
  現代化與眼下的文化問題,有一個自我的文化身份與他者的關係問題。走向現代,那麼傳統呢?走向世界,一切方面都與國際接軌,那麼自己呢?所以就有一個對自我角色辨認的需要,而角色的辨認離不開自己的文化傳統。所以現代化有時候像圍城,但走現代化卻不能不進來這個“城”,哪怕是陷阱,也只能毫不猶豫地走下去。如果說一百年前或三十年前,還會有學者認為現代化建設與傳統是不相容的,現在已經很少聽到這種聲音了。我們重新反思的結論是:不能完全丟開自己的文化傳統,不能離開自己的文化出發點,不能找不到“回家”的路。
 
  傳統文化從輝煌到“缺氧”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文化傳統的國家,五千多年的文明,三千多年的文字歷史,我們曾經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

  就文化的發生來說,中華文化是多元的。學術思想也呈現多元互補特點,我們有儒、釋、道三家,思想觀點上很不相同,但三家思想互補互動,是多元的互補,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很大特點。

  中國傳統社會還有一個特點,即有發達的民間組織。民間組織可以給社會造成一些“通氣孔”。過去很多人說中國傳統社會是專制社會,每個人都被壓得透不過氣來,其實民間組織的透氣孔是很大的。儒、釋、道三家的互補讓人有精神擴大的空間。而民間組織的發達,空隙也很大,甚至受朝廷通緝的犯人,只要在民間藏起來,慢慢的也就不追究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