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百年中國文化傳統處在流失與重建過程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6 00:06:59  


 
  中國文本典籍之豐富,汗牛充棟不足以形容。中國很早就有修史的傳統,各朝各代都有完整的史書,不包括《資治通鑒》,就有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是二十五史。還有各種野史筆記,也都有豐富的史料價值。史書之外,還有叢書和類書。當然按傳統的“四部之學”,史書是“乙部之書”,另還有經部之書、子部之書,以及數量更大的個人作品集,也就是“集部之書”。 

  這麼多的典籍,專業的研究者尚且望洋興嘆,我們一般的公眾,該讀些什麼書呢?過去做學問打基礎,或者想積累自己的傳統文化知識,最初步的是要讀“四五四”和“百三千”。“百三千”就是《百家姓》、《三字經》和《千字文》,從前的發蒙讀物。“四五四”是“四書”、“五經”和“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是前四史,篇幅不是很大,如果不能全讀,選讀也可以。像《史記》,主要需要讀傳記部分,共七十二篇,故事性強,不難讀的。除了“前四史”,這幾年我一直提倡讀一點“經”。現在大家講國學,什麼是國學?國學這個詞在《周禮》裡面就有了,但是我們今天講的國學,不是歷史上的國學,歷史上的國學是國家所立學校的意思。今天講的國學這個概念,是晚清出現的,可以叫做現代國學。至少1902年黃遵憲和梁啟超的通信裡,已經在使用國學的概念,還不一定是最早。講國學最多的是章太炎先生。他一生有四次大規模地講國學,他是當之無愧的國學大師。 

  國學是做中國學問的一種根底,最重要的是經學和小學。什麼是小學?小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韵學,是過去做學問的基本功。也就是清儒常說的“讀書必先識字”。章太炎先生就是研究文字學的大專家。還有一個是經學,就是指《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詩是《詩經》,書是《尚書》,禮是《周禮》(還有儀禮、曲禮,稱“三禮”),易是《易經》,也叫《周易》,樂是《樂經》。《春秋》也叫《春秋經》,因為是極簡短的史事記載,必須借助於幾種“傳”方能看得明白。有《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我以為《左傳》最重要,最便於閱讀。由於《樂經》後來沒有傳下來,空此一“經”,所以便有了“五經”的說法。 

  現在關於國學有幾種說法,有一種說國學就是“國故之學”的簡稱,後來大家覺得這個範圍太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說國學是指中國的固有學術,包括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漢代的經學,魏晉南北朝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清代的樸學等,這是學術史的一個流變過程。可是我覺得,要是把國學看成中國學術史,很多人會望而卻步,一般的民眾怎麼可能進入呢?因此我很贊成20世紀的大儒馬一浮的觀點,他說所謂國學,就是“六藝之學”,也就是“六經”。馬先生的定義的好處,是抓住了中國學問的源頭,把中國文化的最高形態稱作國學,這是天經地義之事。中國人做人和立國的基本精神,都在“六經”裡面。而且可以和國民教育結合起來。所以我主張我們的中小學、大學的一二年級,應該設立“國學課”,內容就是以“六經”為主。由於“六經”的義理較深,可以從《論語》和《孟子》入手。《語》、《孟》實際上是“六經”的通行本。熟悉了《語》、《孟》,也就熟悉了“六經”的義理。高中和大學的一二年級,應適當增加文言文的寫作練習。如此長期熏陶,循序漸進,百年之後,“六經”就可以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識別符號。 

  所以今天講文本的經典閱讀,我想包括《論語》和《孟子》的“四書”是首先該讀一讀的典籍。《論語》、《孟子》再加上《大學》、《中庸》合稱“四書”,是南宋大儒朱熹把它們合在一處的。《大學》相傳為孔子的弟子曾參所作,《中庸》的作者據說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大學》和《中庸》文短理深,其實並不易讀。我的看法,主要還是要先讀《語》、《孟》。當然,開始階段,“百三千”即《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蒙學讀物,讀一讀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以前這些都是生之為中國人的必讀書,現在讀這些書,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補課,是為了改變百年以來的文化斷層增補的幾門必要的傳統文化課。至於老莊、諸子、古文、詩詞、戲曲、小說,還有佛道經典,應該如何選讀,是另外的問題,這裡就不一一談及了。這是我講的關於文化傳統重建的第一點,文本的經典閱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