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千口外國油井矗立南海 兩岸能否聯手開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8-21 14:47:39  


 
  油管後面有“炮管”撐腰

  崔思義不止一次目睹這些矗立於海上的“吸血鬼”,他描述說,“周圍海域有軍艦巡航,空中不停有直升機飛過。但是他們的鑽井平臺本身倒不張揚,上面幾乎沒有任何國家或公司的標識。”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李金明教授把這種做法稱為“油管子連著炮管子”,他說,先是武力佔領,然後在軍艦的保護下進行油氣開採,“這是南海周邊國家侵犯中國南海主權的套路。”自1988年3月14日中越“赤瓜礁衝突”以來,除汶萊外,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國都直接派軍艦保障其海上油氣田的安全。

  除了軍事保護,南海周邊國家在油氣資源開採上還採取了打“擦邊球”的做法。李金明教授指出:“為了避免過度刺激中國,它們開採的油田通常會選擇在斷續線邊緣上。”例如,越南在南海的9大油田中,只有位於萬安灘的青龍油田完全在中國斷續線內,大熊油田則稍微靠近斷續線。

  區域內外聯手制衡中國

  “南海國家與西方石油公司合作,如同草船借箭,既有經濟、技術上的原因,更有政治上的考慮。”李金明教授指出,海上石油開採是一項高風險、高技術和高投入的產業,越南、菲律賓等國家選擇與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開髮油氣田是很現實的考慮。

  英荷殼牌公司的一份市場評估報告為此提供了佐證。目前,在海底每鑽井1米需要1萬至2萬美元,海上鋼結構鑽井平臺每平方米則需3萬美元以上。建設一個中型海上油氣田,就需要至少5億美元。無疑,南海周邊國家無力獨自承擔如此高昂的海上開採成本。

  李金明同時指出,拉攏西方石油公司“入夥”,背後也有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將“南海問題國際化、複雜化”的政治考慮。西方國家在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必將在南海問題上起到制約中國的作用。

  西方向中國打“南海牌”的企圖已經顯現。“美國之音”8月16日報道,美國參議院外交常設委員會8月15日舉行聽證會,探討美國在南海問題上“應當扮演積極的角色”、“反對任何恐嚇美國公司的舉動”。該議案的重要推動者吉姆·韋布曾是越戰大片《野戰排》的故事原型,他曾被曝與埃克森-美孚等石油公司聯繫密切,而埃克森-美孚與越南、菲律賓合作開採了我南海多處油氣田。

  中國未產一桶南沙油

  南海爭議海域的“共同開發”正如火如荼。然而,中國至今卻沒有在該海域產出一桶油。

  儘管1957年4月,南海鶯歌海上閃動的勘探火苗曾讓全中國為之一振,但1965年南海糾紛後,中國主動將海洋石油工業重心由南海轉到了渤海。
  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副主任薛力指出,這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中國海洋開發能力不夠,存在技術、資金和組織管理上的瓶頸;另一方面,中國的海洋戰略也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需要不斷調整。

  據介紹,全球能夠在水深300米開採油氣的企業不足20家,在3000米海底開採石油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而南海平均水深達1200多米。直到2004年,中海油才掌握了部分深海勘探開發的技術。

  薛力同時透露,中國國內石油產業的壟斷局面也制約了南海開發。“中海油幾乎壟斷了海上油氣專營權,中石油是‘旱鴨子’,下海沒有海外開發權,現在頂多只能在淺海區域搗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