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蘇嘉宏:“國家尚未統一”下的兩岸政治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1-10 08:57:59  


蘇嘉宏:“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的想像空間很大。
  中評社台北1月10日電(作者 蘇嘉宏)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紀念的新講話提出:一、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二、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三、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四、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五、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六,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新提出的這六點,一貫地維持了“胡氏的務實、開明風格”,這是又一次體現中共十七大報告的“和平發展,思想解放”主軸之具體政策方向,在未來胡錦濤與馬英九這兩位兩岸的領導人一致的剩餘任期中,將會有正面的積極作用,影響必定十分深遠。

  講話中,胡錦濤首次以國家領導人身份正式公開提到兩岸目前的現狀是“國家尚未統一”,他說:“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依然緊緊扣住“和平發展”的主軸,不斷加入“解放思想”的新議題、新元素,這是中國的崛起和他個人特有的歷史高度、過人的自信所使然,具體提出針對性的問題予以務實探討,從許多方面來看,顯見中共中央的思路已經遠遠超前在大部分大陸政學界和地方涉台系統了。

  “國家尚未統一”的提法源自汪道涵的“八十六字”,這八十六字當年是由汪老所整理、撰寫。一九九八年汪老提出“八十六字”,也就是“一個中國原則之意涵”的草案,據說在經過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反覆討論初步定案之後,即送交政治局常委審批、核定,於一九九九年一月十一日由汪老具名正式在人民日報撰文發表,“八十六字”全文內容如下:“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的在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題下進行討論。”汪老的“八十六字”顯然在這次胡錦濤的年終歲末的新講話中政治層次又獲得了極高度地提升了。

  台灣在兩岸過去長期隔絕下自成一格地發展其各自的政治經濟體系,“脫內戰化格局”已經是台灣內部的政治現實,“兩岸和平協定”不應該是由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黨所簽定的“黨對黨停火協定”,台灣這一方必須先進行內部泛藍與泛綠的共識整合,這是馬英九責無旁貸的歷史任務;對台灣而言,兩岸關係的長期穩定必須依賴藍綠雙方的你儂我儂,否則一旦再次發生政黨輪替,民進黨豈能不為了彰顯自己的政治立場,甚至撕毀這項國共兩黨之間的停火協定,以致兩岸關係可能頓時中斷一切互動往來,乃至於發生更大的波動?既然“兩岸和平協定”不應該是“黨對黨停火協定”,這一切的關鍵就是胡錦濤講話中所要展開務實探討的“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不先釐清這項“政治關係”,“兩岸和平協定”的簽定雙方根本無法給彼此一個清楚的定位,簽訂協定的雙方當事人主體的身分不明,這項協定有何面目回去面對自己一方的人民群眾? 

  “兩岸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的想像空間很大,但絕對不會是任何一方予取予求的“台灣獨立後國與國之間的協定”或“台灣無條件投降下的接收計劃”,任何有損對方尊嚴、感情的扭曲思路都應該立即毫不猶豫地被打斷、被丟棄。在台灣,“中華民國憲法”暨其增修條文是維持兩岸目前現狀的憲政框架,這個現狀的憲政框架之維持是兩岸和平發展不致發生倒退的根本支撐力量,增修條文雖迭經累次的增修,卻依然保留前言所明文之“ 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依照“憲法”第二十七條第一項第三款及第一百七十四條第一款之規定,增修本“憲法”條文如左 :…。”因此,“ 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 “中華民國憲法”暨其增修條文,對照汪老的“八十六字”和胡錦濤最新六點講話的“ 國家尚未統一”之 遣詞用字,特別令人覺得有必要加以深思!目前,兩岸雙方均認為憲法、主權均及於對方,唯統治權也均僅限於各自的有效管轄範圍,這其實是一種“雙方互為對方‘國中之國’”、“雙方和平發展各自政經體系”的政治關係,這其實只是一種“國家尚未統一前”的現狀,若能繼續加以務實探討,或能解放思想,找到一個新而能被雙方所共同接受的答案? 

  “兩岸和平協定”理論上應該是一個雙方結束國共內戰敵對狀態後的一種“政治框架”,當然也可能是一種“經貿合作”的階段性發展過程,也與“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可能是不同位階層次或先後順序的概念。也就是說,在尚未簽定“兩岸和平協定”之前,兩岸之間依然可以先行建立種種“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並藉由“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建立、運作和發展累積更深、更多的互信,最終達到“兩岸和平協定”所要架構的一種“政治框架”。 

  馬英九從競選“總統”到就任這段時間以來,反覆強調“撤彈”的主張,並且將“徹彈”作為簽定“兩岸和平協定”的前提。對此,有軍事專家公開指出,這項主張在現實上只是飛彈撤退佈署三到五百公裡,推進燃料添加兩公升的“假議題”,但是這個所謂的“假議題”恰恰就是“軍事安全互信機制”所要追求的“軍事安全互信”的目的其實是“政治性本質”的,而非“軍事性本質”的。當然,也有一種意見以為,“徹彈”不應該是簽定“兩岸和平協定”的前提;反過來,“徹彈”應是簽定“兩岸和平協定”的結果,或至少是“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必然產物,此說固然難謂其為無理,但正就是由於前述的“政治性本質”所使然,“徹彈”將可以成為較強、較大、較有自信的一方所先伸出的橄欖枝,可以使得目前一時之間尚難期待的兩岸諸多安排從中獲得啟動的力量。

  為了處理“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胡錦最新六點講話釋出了善意,可以先開展一些必要的前期作業,胡錦最新六點講話已經提到:“為有利於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兩岸可以“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而兩岸先期“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則是為了“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未來,兩岸關係與台美關係將會同比例地同時增加重要性,這是不容兩岸雙方忽視的國際政治的現實。(作者 蘇嘉宏 台灣.輔英科技大學教授)


    相關專題: 中評社專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