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是什麼阻礙了中國文化軟力量的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15 14:35:04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7月15日發表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研究所教授研究主任鄭永年的文章說,或許仍然有人記得,在今年3月的中國“兩會”期間,有3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呼籲制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繼承、弘揚法”。中國媒體報道的大幅標題就是“哈利波特淹沒了劉胡蘭”。

  如同其它稍微關注中國文化領域的人一樣,這些代表也觀察到這樣一個現象:中國的新一代吃著麥當勞,讀著哈利波特長大,不知道自己國家歷史上還有李白、杜甫、花木蘭,還有劉胡蘭、高玉寶,甚至有大學生不知道《論語》《春秋》和《孫子兵法》。

  代表們要用立法來扭轉這種現象,他們對中國文化領域的現狀的擔憂不言而喻。

  文章指出,且不去評論這個立法呼籲本身是否可行。通常,形式的東西(例如文物)可以用法律來保護,但是文化精神的東西,任何法律也保護不了。中國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遭破壞本身只是文化衰落的結果,而非原因。沒有了文化精神,就不會有任何有效的意在保護物質和和非物質文化的法律和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文化的衰落就變得不可避免。

  文化崛起並非復活歷史

  文藝復興不是復古,文化的崛起並非要復活歷史(包括歷史人物)。無論是為了借古諷今還是為了弘揚傳統,復活歷史只是傳統的很小一部分。體現在人的精神層面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現在很多人擔憂文化的衰落,但只知道形式,忽視了精神。可以設想,即使中國人今天改穿長衫馬褂,留小辮子,大家都來唱京劇,也不見得能夠復興中國文化。沒有創造性,傳統文化很難得到衍生。傳統文化要生生不息,關鍵在於新的創造。

  文章指出,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到哪里去了?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盛行日劇。這些年又被韓流所沖擊。為什麼?這並不是說日劇和韓流包含著什麼高深的藝術水平,而是因為中國觀眾從中看到和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子,引出了共鳴。這是一種現代和傳統的有機結合,或者說一種創造性的結合。

  人們對傳統文化衰落的擔憂,本身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復興傳統文化的努力並沒有成功,甚至很大程度上的失敗。另一方面,這30年來,中國的文化領域也向西方學,並且在學的同時不斷表現出文化走出去的欲望。但結果呢?正面積極的東西沒有學來,負面消極的東西拼命進來了。

  很多人認為現在一些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文化中不健康的東西嚴重腐蝕著許多國民。這或許有些道理,但過於簡單,也不公正。為什麼西方好的東西學不來,色情、暴力等則蜂擁而至,學得有過之而不及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