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國產新航空發動機列裝後曾續現葉片受損現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15 13:47:16  


資料圖:國產最新型渦噴14航空發動機(又稱“昆侖”)。
  中評社香港7月15日電/秦嶺巍峨壯國威,沖天一嘯震長空。2007年12月28日,我國自行研制的某型航空發動機,在西安通過生產定型審查,這是我國航空發動機生產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意味著我軍戰鷹又多了一顆强健的“中國心”。 

  解放軍報報道,從該型發動機的設計研制到生產監造、再到技術保障,海軍裝備部西安軍代局某軍代室已執著地追求了20多年。 

  創新,在一次次失敗中突破 

  上世紀末,我軍某新型戰機平台已經設計定型,爲其配套的航空發動機研制工作迫在眉睫。 

  經過軍代表和工廠携手攻關,2000年1月,該型發動機第一台國產化樣機開始150小時試車考核。 

  這是該型發動機定型的關鍵之所在。回憶當時情景,副總代表葉新農激情四溢:“爲了精確掌握試車情況,我們在試車台上連續蹲守了10多個晝夜;爲了分辨試車噪音的細微變化,我們冒著耳膜可能被震傷的危險,堅持不戴耳套……” 

  眼看150小時試車就要完成了,大家緊綳的心放松下來。誰知,就在這時,高速旋轉的渦輪葉片突然發生斷裂。 

  試車失敗了!消息傳出,責備聲、惋惜聲、嘆息聲響成一片。 

  “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來。”在上級鼓勵下,軍代表和工廠設計人員很快掃除了失敗的陰霾,重新振作起來。他們夜以繼日分析故障原因,尋找解決措施;反複測算數據,提出技術改進措施……一年之後,他們終于闖過了150小時試車考核關。 

  挑戰遠未結束。2003年7月,該型發動機通過專家組技術鑒定,轉入試生產階段。新發動機壽命管理,成了定型生產過程中的“攔路虎”。 

  “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把住質量關,更要做高性能發動機誕生的助推器!”面對難題,軍代表和技術人員一起出主意、想辦法、攻難關。 

  爲了摸清發動機的性能衰减規律,副總代表葉新農做了大量數據統計分析,在借鑒西方先進經驗的基礎上,首次建立了某型發動機的性能衰减計算模型,爲確定驗收標准、安排修理時間乃至保證飛行安全,奠定了理論基礎。 

  在整個研制過程中,葉新農和戰友先後組織開展了200多項技術攻關,針對盤片裂紋等難題實施了150項技術改進。廠方領導感慨地說:“沒有軍代表的創造性勞動,我們決不可能以這麽快的速度拿出高性能的發動機!” 

  監督,以制度堵住質量漏洞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