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永年:是什麼阻礙了中國文化軟力量的崛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7-15 14:35:04  


 
  文章認為,文化藝術領域沒少向外學,但學的只是形式,而非精神。學西方是做給西方人看的。但問題是,西方人所喜歡的,國人不見得喜歡。文化產品不反映民族文化,沒法引出國人的共鳴。

  中國的文化人現在也有很多人在國外獲獎,但為什麼在國內沒有很大的市場呢?文化藝術是世界性的,是時代性的,但更是民族性的。沒有時代性的文化,就很難要普羅大眾接受和吸收;沒有民族性的文化,就不會成為世界性。

  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基礎。去年有德國研究中國文學的學者批評中國文學是垃圾文學,原因在於中國的作家不是在寫中國的東西,在寫民族的東西。這個批評應當是確切的。光有國際市場的捧場,是不夠的。

  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崛起的重要性。光有經濟的發展,光有高樓大厦,沒有以文化為主要載體的軟力量的崛起,一個國家是不能真正崛起的。正因為有這種認識,所以要大張旗鼓地推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倡和鼓勵文化走出去。但如果沒有內部的文化崛起,又如何能夠走得出去呢?

  文章指出,近年來,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辦得轟轟烈烈,但只是局限於語言教育。況且不論政府主導的東西是否可以持續,如果只是一種語言的推廣,那麼軟力量也仍然是微弱不堪的,因為語言只是文化的一部分。普通話說得一流的國人本身都不能成為中國文化的載體,怎麼能要求學幾個漢字的外國人來弘揚中國文化?

  失去文化直覺如何產生大師?

  文化復興和軟力量崛起的主體是社會,而不是政府。中外都如此。中國的歷朝歷代,政府除了大修土木外,還能做什麼?今天,已經有明白人指出,各級政府修建一些大型建築是復興不了中國文化的。留給今天中國人文化遺產的、組成中國文化主體的所有偉大的哲學家、藝術家和作家,哪一個是政府培養出來的?

  幾年前,溫家寶總理在見科學家錢學森時,提出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大師”的問題。這可能不僅僅局限於科學研究領域,而也適用於包括文化在內的所有領域。

  這些年,政府在文化領域的投入並不少,但顯然並沒有大的哲學家,大的藝術家和大的作家。沒有任何經驗表明,政府的大量投入能夠產生這樣那樣的“大家”。

  文章指出,在近代歐洲,規模並不大的社會經濟轉型產生了包括馬克思在內的一代又一代的大家。盡管當代中國的轉型無論是規模還是速度在世界歷史上罕見,但產生不了大家,這是應當加以深刻思考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