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退出國際排名,事出有因
http://www.CRNTT.com   2022-05-18 17:59:58


 
  一些高校的學術單位為了學科評估需要,拼命引導老師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這些論文在學術單位的評價上,等級甚高,獎勵豐厚,但如果翻譯成中文,連普通中文期刊也發表不了。這就造就了一大批很會發文章,卻對中國國情一無所知、對社會毫無感知、對知識積累也毫無貢獻的所謂的知識分子。

  其實,就筆者所熟悉的的人文社科領域,中國完全有能力建立以中文為中心的知識傳播和評價體系。就任何一個人文社科的學科領域而言,中國也完全有能力進行同行評議,哪一個學者有創造力,哪一個學術單位學術成績和學生培養質量高,人們心裡是有譜的。

  一些學科因為建立時間較短,需要有一段時間的學術引進,其學術鑒賞力也需要慢慢培養,出現一些“崇洋媚外”的現象,也是情有可原的。

  另一些學科因為歷史悠久,因高度集中的學術體制,導致學科內部山頭林立、派系傾軋,甚至出現了學術腐敗和不正之風,這也是客觀現實。

  無論是因為學術自信不够而需要國際排名來壯膽,還是因為怒其不爭尋找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體系,都不是讓渡學術評價權的理由。

  科學活動本來就不是在真空裡面,而是在特定的學術體制裡面開展,也需要學術資源的支持以及學者的組織。學科方向往哪個地方發展,學術資源往哪個領域投放,都會影響到學者的科學研究。

  甚至於,不同的科學認識會展開競爭,進而影響到政策,甚至會成為國家間競爭的一個“證據”。可見,學術評價就不完全是一個專業的、客觀的問題。

  當然,無論哪一種指標體系,總歸還是有水平高低的區別。好的學術創新,一定是科學性和深刻性結合在一起的;而差的研究,往往是違背科學規律的。

  在這個意義上,國際排名、國際期刊等,并不是沒有它們存在的理由——有些學者善於用外國語言講中國故事,也未嘗不可。

  但是,“唯國際論”不是一個實事求是的做法,硬是在國內國際之間分個三六九等,實在沒必要。

  當然,我們也可以質疑,誰能代表“國際”——至少在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價值上,西方中心的“國際”并不是不可挑戰的。(來源:南風窗 作者:呂德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