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結合、寓軍於民 中國軍隊構建新保障體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23 11:13:57  


解放軍演練開設野戰醫院。(資料圖)
  在北京軍區某野外駐訓部隊近500名官兵的野外演練途中,部隊急需飲食保障。命令下達後,在不到3個小時內,由河北省地方糧食部門加工製作的500份安全、衛生的主副食品就送到了官兵手中……此次演練與以往最大的不同是,部隊的後勤保障不再由部隊自己辦,而是實行了社會化保障,顯示我軍後勤保障工作正在經歷著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變革!

  專家預言,在軍隊保障體制和保障方式上發生的這場深刻變革,將為中國軍隊成功構建一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新型保障體系。

  軍隊不再“辦社會”

  從1998年開始建立軍人保險制度,實現與社會保障體制接軌,到2000年在軍以上機關和非作戰部隊推行生活保障社會化,逐步在飲食、營房、商業服務、職工管理等方面探索社會化保障之路;隨後從2002年開始在全軍全面推開採購制度改革,到2004年提出住房分配貨幣化、供應市場化、管理社會化的方向……進入21世紀的中國軍隊,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勇氣,邁開了後勤保障社會化的改革步伐。

  “再不改不行啊!”一位從事後勤管理多年的領導這樣感歎:現在當部隊領導不容易,幹部、戰士、職工、家屬都要管,從吃喝拉撒睡一直到生老病死退,時間和精力都用來“辦後勤”了。為了“管”好生活保障,全軍部隊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在軍營內形成了一個個小而全、大而全的“小社會”。

  這種“軍隊辦社會”的保障模式,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就一直主導著軍隊後勤保障特別是生活保障的方向。經過上世紀80年代百萬裁軍、“九五”期間裁減員額50萬和多次體制編制改革調整後,雖然攤子有所收縮,但仍然是難載重荷。據有關部門統計,全軍炊事員、給養員隊伍數量最多時達到20多萬人,各類軍人服務社共有3200多個,職工人數高達21.6萬人,僅職工工資每年就要花費數十億元軍費。

  1999年12月7日,全軍後勤保障社會化改革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次會議確定,“十五”期間在駐大中城市的軍以上領導機關和非作戰部隊,大力推行後勤保障社會化。到2004年,全軍部隊先後在飲食保障、商業服務、營房保障、公務用車、醫療保障、被裝籌措、油料保障、職工管理等方面取得明顯的改革成效。2600多個軍隊食堂被地方公司承包經營,160多個部隊營院開通了公交路線,5200多個部隊營院推行了物業管理社會化保障,3200多個小、遠、散單位實現了醫療保障和油料保障社會化,290多個軍需工廠移交到國家或地方,70%以上的軍隊職工納入了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同時,初步形成了軍隊保障與社會保障、公寓住房與自有住房、實物供應與貨幣供應相結合的軍隊人員住房保障體系。

  新世紀軍事變革的必然要求

  2005年10月,針對新世紀軍事變革的要求,中央軍委委員、總後勤部部長廖錫龍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建立現代後勤”的新時期軍事後勤變革戰略構想,將保障方式社會化作為構建現代後勤的一枚重要“棋子”,擺進了軍隊後勤改革的“棋盤”。

  早在2004年10月,我軍就全面實行軍以下部隊物資採購改革,開始了軍隊保障社會化的嘗試。僅“十五”期間,我軍物資集中採購總金額達450億元人民幣,共節約資金31.5億元人民幣,平均節支率為7%。此外,我軍從2003年開始將38%的通用物資交由社會儲備,同時將部分作戰部隊的食品戰略儲備轉為經費儲備,大大減輕了軍隊物資儲備的負擔,有效提高了軍事後勤的保障效益。

  構建軍民一體、寓軍于民、高效精幹的社會化保障體系,是當今世界各國軍隊發展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我軍後勤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現代戰爭對軍隊建設的要求是精幹、合成、高效。而軍隊保障社會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水準。2003年,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先後同全球4萬個生產商簽訂了50萬份物資保障合同。這種“承包商上戰場”的保障方式,標誌著世界軍隊後勤保障體系發展到了一個新水準。

  據瞭解,目前發達國家的軍隊在後勤保障上已普遍實行了社會化,保障人員與戰鬥人員的比例一般都在1∶30以上。特別是在一些非作戰部隊,軍人參與後勤保障的人數更少。如俄羅斯軍隊早在10多年前便將油料、運輸、飲食和通用物資保障等一些任務交給了地方公司;而美國陸、空軍福利社遍及世界各地,軍人到哪就能保障到哪,福利社的保障人員總共3萬多名,而軍人僅占其中的1.8%。

  未來戰略佈局已定

  2005年,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提出,軍隊要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更廣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納入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體系的就不另起爐灶,能依託社會保障資源辦的事都要實行社會化保障”。

  根據這一指示,2006年7月解放軍四總部成立工作班子,經過深入調研論證,對軍隊後勤保障、科研裝備、文化事業、人才培養等各個領域,提出了一攬子改革設想和方案。

  今年初,經胡錦濤主席批准,中央軍委向全軍部隊下發《“十一五”期間推進軍隊後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會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個《意見》在鞏固深化已有的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生活保障、通用物資儲備、基礎設施建設、公務用車、非公務電話通信保障、軍隊人才培養、軍隊文化事業、軍人子女教育、軍事科研、裝備生產和維修保障社會化,以及軍隊職工管理制度改革等“十化一改”為主要目標的改革任務,其中有2/3的改革專案屬新啟動的改革任務。

  《意見》還要求解放軍四總部機關於今年底前對新啟動的改革專案制訂出具體實施方案,並在全軍各大單位先行試點;2008年將依據實施方案逐步展開新啟動項目的改革,2009年將在三軍部隊全面落實新啟動專案的改革措施,力爭在2010年取得實質性進展。

  這個《意見》的出臺,基本構成了21世紀我軍保障社會化體制變革的戰略佈局,它意味著我軍將逐步打破多年來形成的自我保障、自成一體的後勤建設格局。一位深諳中國國情的西方軍事家據此評論:中國軍隊已著手向保障體制的深層次“頑症”開刀。

  實現軍隊保障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政府部門的支持與配合。為推進這一改革,經中央領導批准,我國專門成立了國務院、中央軍委軍隊後勤保障社會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軍隊保障社會化的整體部署和實施指揮。國務院各部委、各省市自治區政府也迅速採取行動,積極研究建立和完善相關協調機制,並力爭在今年年內拿出地方政府相應的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確保軍隊保障社會化改革順利進行。(來源:《半月談》雜誌)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