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2日,在剛剛結束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上,胡錦濤主席指出,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深化軍隊後勤保障社會化改革。
專家預言,這場軍隊保障體制和保障方式上發生的深刻變革,必將為中國軍隊成功構建一個“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新型保障體系。
“再不改不行啊!”一位從事後勤管理多年的領導這樣感歎:現在當部隊領導,一頭要顧老的,一頭要顧小的,中間還要穩住幹活的,幹部戰士、職工家屬都要管,從吃喝拉撒睡一直到生老病死退,時間和精力都用來“辦後勤”了。為了管好生活保障,全軍部隊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軍營內形成了一個個小而全的“小社會”,從衣食住行醫,到生老病死養,無所不包,無所不有。
從1998年開始建立軍人保險制度,實現與社會保障體制接軌;到2000年在軍以上機關和非作戰部隊推行生活保障社會化,逐步在飲食、營房、商業服務、職工管理等方面探索社會化保障之路,隨後從2002年開始在全軍全面推開採購制度改革,到2004年提出住房分配貨幣化、供應市場化、管理社會化的方向……進入21世紀的中國軍隊,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決心勇氣,邁開了後勤保障社會化的改革步伐。
構建軍民一體、寓軍于民、高效精幹的社會化保障體系,是當前世界各國軍隊發展改革的重要目標,也是解放軍後勤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現代戰爭對軍隊建設的要求是精幹、合成、高效。而軍隊保障社會化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水準。
據瞭解,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的軍隊在後勤保障上已普遍實行了社會化,保障人員與戰鬥人員的比例一般都在1∶30以上。特別是在一些非作戰部隊,軍人參與後勤保障的人數更少。如俄羅斯軍隊早在10多年前便將油料、運輸、飲食和通用物資保障等一些任務交給了地方公司;而美國陸空軍福利社遍及美國本土、歐洲乃至太平洋等地區,軍人到哪就能保障到哪,福利社的保障人員總共3萬多名,而軍人僅占其中的1.8%。
為推進解放軍的社會化保障工程,今年1月,中央軍委向全軍部隊下發《“十一五”期間推進軍隊後勤保障和其他保障社會化的意見》,明確了軍隊後勤保障社會化改革的任務,提出了軍隊科研裝備、文化事業、人才培養等各個領域的保障社會化改革目標,意味著我軍將從更大範圍、更廣深度上,逐步打破多年來形成的自我保障、自成一體的格局。
這個《意見》的出臺,基本構成了21世紀解放軍保障社會化體制變革的戰略佈局。一位深諳中國國情的西方軍事家據此評論:中國軍隊已著手向保障體制的深層次“頑症”開刀。(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