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大海的解放軍是保障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3-17 14:53:17  


3月7日,在巴基斯坦南部城市卡拉奇某軍港,幾名中國海軍士兵擦拭“連雲港”號導彈護衛艦。在8日開始的海上演練階段,艦首的大炮將進行實彈射擊,這將是中國海軍首次參加在國外舉行的實彈實兵演習。
  放眼世界近代史,崛起的大國無一不是採取了正確的國家發展戰略。國家戰略指向決定軍事戰略方向。各國崛起中的軍隊變革,儘管時間不同,國情、地理各異,但其基本模式卻驚人地類似:無不是將以陸地攻防為核心的陸軍型,轉為以海洋攻防為核心的海軍型。 

  軍事變革方向相似 

  近代第一個崛起的“大國”葡萄牙,是在1415年攻克一個地中海與大西洋交通要道的休達城時,突然對海洋產生興趣的。靠著王子的帶領和政府支持,葡萄牙軍隊率先從十字軍東征中脫離出來,走上一條海上探險、貿易和殖民征服之路,其軍事形態也因此從騎士型的陸軍變為水手式的海軍。1497年,達•迦馬率領葡萄牙艦隊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這支在世界陸戰史連個影子都沒有出現過的軍隊,卻從此在大海上叱吒風雲。 

  西班牙是在鄰居葡萄牙的強烈刺激下,從歐洲無休無止的陸地征伐中脫身出來,踏上海洋探險和海外征服之路的。起步雖晚,但力度巨大。1492年,西班牙女王授予自告奮勇的探險者哥倫布海軍上將軍銜和海外總督頭銜。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的83%被西班牙掌握。一方面,西班牙通過海軍從海外掠奪、攫取大批財富以支持王朝戰爭;另一方面,西班牙又以暴增的財富用來大幅度加強海軍。到1588年,西班牙花費1000萬金幣打造的“無敵艦隊”,無論是噸位還是數量、火力,都是世界上無與倫比的。西班牙也因此成為歐洲第一個世界級殖民帝國。 

  幾乎擁有半個世界陸地面積的奧斯曼帝國,由於對海洋的忽視,因此也錯失了資本主義和現代科技萌生的機遇,與以工業革命為特徵的現代化失之交臂,從而使整個帝國的後續發展失去動力。在敗給以西班牙為主的西方海上聯軍後,不僅無力繼續從陸地上對歐洲構成威脅,自身也陷入無法遏止的腐朽衰敗中。西班牙曾經頗有遠見地選擇了讓其受益巨大的海洋發展之路,但由於對海權認識比較膚淺,沒有進一步發展出控制海洋的軍事理論,其舉世無雙的無敵艦隊因此沒有走遠,僅僅17年之後也重蹈奧斯曼帝國艦隊的覆轍。海軍敗,帝國衰。 

  美國海軍學院前院長艾•塞•馬漢說:“海權包括憑藉海洋或通過海洋能夠使一個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一切東西”,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說:“控制海洋意味著安全,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勝利”。美國人最早發明海權一詞,也是最早悟得海權奧妙的國家。正是掌握了這樣一個奧妙,美國通過一系列戰爭、商業和其他手段,一步步走向超級大國和世界霸權。靠著舉世無雙的12支重型航空母艦編隊和星羅棋佈的軍事基地,今天的美國控制著全球海洋的全部十六條戰略航道。表面上看起來美國的核武庫龐大驚人,美國空軍橫行無阻,美國的太空力量無與倫比,其實這一切都是以海權為核心的。 

  蘇聯一直重視陸軍,但它不過能夠建立一個有限的帝國;美國從它的大英帝國先輩那裏卻看到整個世界的財富。雙方按照各自的戰略理念競賽到1991年,終見分曉:蘇聯解體了。曾經威風凜凜的俄羅斯陸軍一刀一槍打拼來的帝國煙消雲散。用基辛格的話說:俄羅斯民族丟掉了它300中從陸地上得到的一切。後來俄羅斯痛苦地意識到,沒有海權,“任何國家都不能長期成為強國”。 

  近代中國軍事轉型的遲緩導致民族災難 

  中國有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 1萬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對於這樣一個地理形態的大國,擁有強大的海權本來應該是必然選擇。由於近代中國統治者對世界發展大勢反應遲鈍,國家政治變革遲遲未提上日程,與政治轉型同步的軍事轉型,也因此遲遲未能真正進行並完成。如果說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是因為中國軍隊由於沒有進行軍事轉型導致整體落後,因此挨打失敗;甲午戰爭的失敗則完全是由於轉型失誤造成的。 

  鴉片戰爭一聲炮響,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震動。日本立即醒來,勵志圖新,脫胎換骨。伴隨著徹底的國家政治現代化變革(明治維新),日軍早已從根本上完成現代化,無論武器還是理論、訓練都與當時最先進的歐洲西方軍隊並駕齊驅。

  反觀中國,新軍事變革試圖在不觸動整個冷兵器大陸軍體系的情況下,單獨實現海軍的現代化。清朝只不過買了幾條外國軍艦,名義上是組建新式海軍(水師),本質上不過是把老態龍鍾的八旗、綠營體制搬到了海上,就觀念而言整體上仍停留在冷兵器的陸軍形態。以陳舊的軍事體系對陣先進的軍事體系,清軍已屢敗於西方軍隊,其再敗于已蛻變成西方軍隊一員的日軍有何奇怪?誠如後來伊藤博文奚落李鴻章時所說:閣下以北洋一師,抵日本全國之兵,焉得不敗? 

  走向大海的中國軍隊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力量 

  歷史一再證明:一個不擁有海洋也不能走向海洋的國家,是沒有出路的;一支無力或不知走向海洋的軍隊,只是國家的“紙門神”。前事不忘,後世之師。伴隨著中國的和平發展,今日中國軍隊又面臨著軍事轉型的新形勢。新中國軍隊已經完成捍衛民族的生存權的歷史任務,未來將面臨捍衛國家和民族發展權的新使命。順著國家戰略的指向,軍隊未來前進的方向必然是海洋。從世界歷史的規律看,軍隊總體形態從內向型的陸軍化轉為外向型的海軍化,是必然趨勢。以往環繞在陸地防衛周邊的制空權和制太空權鏈條,也將轉為以制海權為核心;留在全民意識中根深蒂固的“黃色國防觀”,也要逐步被以海洋、天空和太空為背景的“藍色國防觀”所取代。 

  但是,或是出於擔心或是出於誤解甚或是別有用心,伴隨著中國和平發展和中國軍隊的改革前進,各種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層出不窮。其實,在世界進入海洋時代500多年之後中國才走向海洋,中國就總體發展水準比美國落後了近百年,綜合軍事指標比世界先進水準落後了幾十年。 

  中國經濟對海外市場依賴巨大,國家利益疆界大大地拓展,但由於幾千年沉重的歷史包袱和現實問題,中國控制海洋和捍衛海外權益的能力卻嚴重地滯後。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大國像中國這樣面臨著眾多的外在威脅。相當長的時間內,擺在中國軍隊面前的任務,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努力追趕世界先進水準,抵住初具雛形且日益逼近的聯合軍事封鎖。可以說,中國和中國軍隊走向海洋的道路崇山峻嶺艱難曲折,哪里有能力威脅別人? 

  愛因斯坦說:“現在我們的世界最缺乏的是善意和力量的結合”。中國是個愛好和平的大國,素有“善意”,但一直缺“力量”。總結近代以來中國的歷史,康乾盛世以前和新中國以後,是兩個最明顯的和平時期,中間則是漫長的戰爭時期。這漫長的戰爭不是由於中國特別強大侵略世界,而是因為中國過於弱小,而被世界列強宰割所導致。由於中國軍事落後,已經有兩次現代化的機會被外來入侵葬送,致使今天中國還遠遠地落在世界強國的後面。殘酷的事實證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大國,過於落後,不僅中國自身安全面臨嚴峻威脅,也不利於世界和平。今天,無論是中國選擇改革開放的政策還是中國軍隊走向海洋,正是痛定思痛,不願再重蹈覆轍而已。 

  今天中國秉持建設和諧世界的理念。在這一理念下,中國的國家戰略目標是非常有限的:維護海外合法利益和自身安全及世界和平,不挑起或參與掠奪性戰爭。故中國軍隊的建設發展方向雖然指向海洋,和長期趴在陸地上的姿態相比這只不過是站起來,把防線向外推幾步而已,戰略防禦的本質並沒有改變。

  近200年來的戰爭不是發生在中國本土,就是發生在中國門前,中國理所當然有權將歷史上的戰爭噩夢推遠些。但這與歷史上那些帝國主義大國崛起過程中,以直接掠奪財富、開闢殖民地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語;也與今天某些以稱霸世界、稱雄地區為目標的國家的戰略追求完全不同。

  歷史上崛起的帝國主義大國和今天的霸權國家,不斷地以發動戰爭作為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手段;中國的和平發展,不僅不會以戰爭手段實現,實現崛起後也不會以戰爭手段謀求更大的霸權。在這樣一種和平的、克制的國家戰略目標和發展理念下走出的中國軍隊,不管向哪個方向走,也不管走多遠,都必然只是世界和平的重要維護力量。(作者:戴旭——資深戰略評論員、空軍上校 來源:環球時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