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日本新型坦克專為城市戰設計 性能不突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8-29 11:33:59  


 
  新型坦克的人機界面已經達到可與美國F一35戰鬥機的“電子游戲機”媲美的水平,也基本實現了“受訓三日,即可上戰場”的高水平。新型坦克的駕駛員夜視裝置為熱成像儀,要比90式的微光夜視裝置穿透能力更強,也更符合人體工學。另外,從采用大屏幕彩色液晶顯示器上看,筆者猜測新型坦克裝備有數字化的車際信息系統,指揮能力相比90式有很大提高。不過,由於坦克的搜索能力有限,即使采用了先進的數據鏈系統,其效果也不會像戰機上的數據鏈系統那樣明顯。

  火力方面,日本防衛省公布的資料稱,新型坦克“采用一門國產44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從照片上火炮的熱護套和抽煙裝置上看,新型坦克的主炮確實與90式的德國萊茵金屬公司Rh一120型44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有所不同,和目前已知的其他型號120毫米滑膛炮也有差別,可以認為是一種新型號的120毫米滑瞠炮。其身管長度與90式的Rh一120基本相當,可以判斷為44倍口徑,因此威力與Rh一120相比不會有多少提高。當然,如果能够實現完全國產化,也就標志著日本可以自行設計制造大威力滑膛坦克炮,這對於日本的火炮工業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成就。既然新型坦克只有3名乘員,那麼很顯然裝備了自動裝彈機,可靠性或許會比90式的自動裝彈機有所提高。相信新型坦克已經可以在車體內向自動裝彈機彈艙補充彈藥,而不會像90式那樣需要所有乘員都來到車外裝彈了。新型坦克的炮塔長度比90式更長,應該與采用新的供彈方式有關。新型坦克的輔助武器包括12.7毫米重機槍和7.62毫米通用機槍各1挺,推測為日本仿制的M2H型12.7毫米重機槍和日本自行開發的62式7.62毫米通用機槍。

  意欲何為

  從上述性能指標上看,日本新型坦克與當今世界第三代主戰坦克相比,雖說較為先進,但也并不突出,和90式相比也沒有質的飛躍。尤其是新型坦克尺寸過小,給防護和火力都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換句話說,日本為什麼不把新型坦克的戰鬥全重提高到50噸,使其具有更好的防護性能呢?較短的長度可能也是其只能采用44倍口徑主炮的原因,相比周邊國家新一代坦克裝備的長身管滑膛炮(如52倍口徑125毫米滑膛炮和55倍口徑120毫米滑膛炮),日本新型坦克在火力上占不到便宜,反而處於劣勢,這在坦克戰當中是相當“忌諱”的。而對於所謂的“重量輕、尺寸小可以進行空運,方便海運”的說法,我們也無法贊同。

  因為日本新型坦克的尺寸和噸位遠沒有可以用C—17一級的運輸機進行空運的程度。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噸位與日本新型坦克相近、甚至比它更輕的T一80和T一90也不能用安一124以下的任何一種蘇/俄運輸機來空運,也沒有裝備蘇聯空降兵。事實證明,地面戰鬥平台想要具備有效的空中運輸能力,其重量就要降低到30噸以下,就是要達到俄羅斯“章魚”空降突擊炮或瑞典CV90—120T輕型坦克的的程度才行。在電磁/電熱炮、電磁裝甲等“明天的技術”能够真正投入實用之前,只能基本放棄裝甲防護,依靠火力和機動性來換取戰場生存能力。

  從海上運輸的角度考慮也是一樣,目前已知的高速兩栖輸送平台也就是氣墊船,凡是能運這種日本新型坦克的,運60多噸的M1A2和“豹”2A6也不是問題。反過來,凡是不能運M1A2和“豹”2A6這一級坦克的,也沒法運這種日本新型坦克。而且,運1輛60噸級的M1A2所需的空間也不能運2輛40噸級的日本新型坦克,因此,減小重量和尺寸并不能給日本新型坦克帶來任何空中和海上運輸方面的便利。

  那麼,日本研制這樣一種犧牲了火力和防護的新型主戰坦克,又是為了什麼呢?筆者認為,日本新型坦克應該是以城市作戰為主要目的而開發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其采用了幾乎能够將負重輪完全“蓋起來”的側裙板和十分重視炮塔側面防護。在野戰條件下,這樣的側裙板對於坦克可以說是弊大於利,薄薄的側裙板對於穿甲彈來說和豆腐沒什麼區別;相反,如果坦克在泥濘的道路上行進,幾乎覆蓋負重輪的側裙板還會將泥漿卷入負重輪甚至托帶輪內,容易造成故障。這也是一些部隊在野戰中將坦克側裙板全部拆除,將履帶和負重輪完全裸露在外的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