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中國銀行業6月份的“錢荒”年年有,但今年資金緊缺的狀況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 |
中評社香港6月25日電/美國《僑報》6月21日載文《中國央行不會屈從市場壓力》,摘要如下:
誰都知道中國錢多,但最近市場缺錢跡象越來越明顯。
市場開始缺錢:季節性因素+熱錢流出+央行緊縮政策
最能反映資金狀況的是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進入6月後,利率一路飈升,其中隔夜利率6月20日高達13.444%。
與Shibor不斷攀升相對應的是,國債發行出現流拍現象。上周五,也就是6月14日,財政部計劃發行150億元(人民幣,下同)國債,但實際只發出95億元。
這些信號表明,市場中開始缺錢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季節性因素,也有熱錢流出效應,更重要的是,央行緊縮政策收到了超乎市場想象的效果。
6月底是商業銀行年中考核時點,也會有部分理財產品到期。由於眾多理財產品利用“資金池”管理資產配置,存在期限錯配問題,不得不利用短期融資支付到期產品,特別是中小型銀行,其用來支付理財產品的融資結構中,同業拆借短期資金比重更高。
突如其來的資金緊張,讓商業銀行陷入窘境,個別商業銀行已經出現違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部分銀行前期做法激進,貸款發放過多。
貨幣供應量的快速增長,實際與前4個月外匯占款激增有關,這變化是熱錢流入,而非真實出口增長。正是考慮到基礎貨幣增發導致市場流動性泛濫,中國央行在5月開始打擊假出口,並嚴格控制信貸。最新數據顯示,5月新增外匯占款較4月陡降2274.92億元。這一方面顯示央行行動奏效,另一方面也顯示熱錢可能出現流出跡象,而熱錢流出與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預期美聯儲提早退出量化寬鬆政策不無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