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央出手救樓市 房地産業春天來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6 16:08:02  


 
二、樓市綁架地方政府 救市之舉救了誰?

1、房地産商綁架經濟 政府出手救市情理之中
  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系列金融海嘯,讓一些房地産開發商開始對未來信心不足,樓市折扣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是市場上經常是追漲不追跌,房價下跌,反而無人問津,持幣待購導致開發商想盡一切辦法欲贏回消費者,但所有的促銷手段都會被看作是開發商底氣不足的表現,而坊間的預期却會認爲過不了多久,房價就會再度下跌。于是乎,“救市”呼聲開始不斷響起,一些地方政府對樓市的救援也開始行動起來。(北京《證券日報》)

  而在剛剛結束的這一輪房地産擴張熱潮中,許多地方政府早已被樓市所“綁架”,GDP的增長,特別是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對房地産業産生了高度依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顯示,土地出讓金、房地産相關稅收占地方預算的40%,而土地出讓金淨收入在一些地方政府的預算外收入中甚至達到了60%以上。“土地經營城市”業已成爲流行的經濟發展理念,有的地方政府甚至爲官員辦起了如何“賣地”的培訓班。如果樓市崩塌,地方政府所獲得的土地出讓金和房地産稅費必然大大縮水,當地的經濟計劃和發展指標都可能無法完成。在某些地方,政府、開發商、銀行的利益已然三位一體,一旦樓市情况不妙,地方政府出手便在情理之中。(北京《法制日報》)

2、確保地方財政收入 救市之舉幷非關注民生
  今年由于宏觀調控,房地産泡沫被擠壓,土地財政也面臨危機。據國土資源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土地有接近50%都是以底價成交收場,更有10%左右的土地遭遇流標流拍。在廣州,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讓金收入約爲60億元,而去年全年這項收入却高達207億元。因此,相關人士認爲,地方政府在房價幷未出現明顯下跌情况下急于救市,其實就是“救己”,救地方財政收入以及GDP數字等形象工程,即救自己的政績。(北京和訊網)

  中國樓市經歷黃金十年,地方政府“功不可沒”。樓價暴漲,開發商雖然賺得盆滿鉢溢,地方政府幷不只是喝湯。爲了穩定房價,中央連續出臺宏觀調控政策,但地方政府多是陽奉陰違。在這場利益博弈中,地方政府已經失去了中立的立場,成爲博弈中重要一方。因此,指望其保持客觀公正,已經無异于緣木求魚。(廣東《現代快報》)

  雖然地方政府“救市”出發點幾乎异口同聲,即“關注民生”、“擴大內需”、“激活樓市”,但民衆幷不認同。前不久,新華社“新華視點”專欄播發的《房價成本揭秘》的調查說,中國房地産開發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約50%。房地産商也曾自曝內幕:“如果自有資金的利潤率低于55%,我們是不做的”。另據報道,一些地方政府在房地産開發過程中所徵收的費用多達50余項,這些約占房價成本的15%至20%;此外開徵的營業稅、印花稅等還有10多項,這些又約占房價成本的15%。這正如一位開發商所說:“樓盤開發成本只占房價20%,房開商能够拿到其中40%的利潤,餘下超過40%的利潤全部被相關職能部門‘層層消化’掉了。”近些年來,被曝光的腐敗官員多與“拿地”有關,這也算是一個側證。因此,地方政府與樓市的“血濃于水”的關係,已經不言自明。樓市以及樓市的附加值,在提升地方政府的GDP中占據重要位置,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當樓市的泡沫被擠,樓市告急之後,因與樓市關聯甚深的政府、銀行、開發商,便成爲捆在一輛戰車上的利益共同體。(北京《證券日報》)

3、救市救了房地産商 政府救市不可背離民意
  在經歷了一段時間樓市低迷房價下跌的心理安穩期後,面對政府救市、房價有可能繼續上漲,民衆的焦慮可想而知。門戶網站的調查顯示,八成多的網民反對房地産救市,認爲救市只是救了地産商。但種種迹象顯示,政府不可能因爲多數人反對就終止救市。因爲就在反對者籲求政府萬萬不能出手相救之際,一些地方政府表面上看起來置身度外、不偏不倚,實際上早已暗渡陳倉、出手施救,如今更是只做不說,從暗處拿上臺面了。(上海《東方早報》)

  從民心所向來說,地方政府的救市是不得人心的。業內人士表示,地方政府的救市有悖于市場規律。一些城市的房價之所以下調,關鍵就在于這些地方的房價上漲過快,已經嚴重脫離了民衆的購買能力。因此,房價下跌既是市場規律使然,也是民衆的意願。然而,現在這些地方政府出手樓市,要把房價重新拉到高位上去,讓民衆好不容易才看到的房價下跌的希望破滅掉,而即便是買得起房的少數居民,又不得不爲此付出更大的代價。因此,一些地方政府的救市,其實是在爲開發商的利益而犧牲老百姓的利益。(北京中國網)

  令人遺憾的是,至少到目前爲止,我們還沒有看到民意能够有一個暢通的表達渠道,在已經頒布的救市方略中,也沒有看到能讓民生獲益的重大“利好”。應該看到,當前“救市”成功與否的根本,在于能否讓民衆從“救市”中得利。而只有在這樣一個前提之下,“救市”才能真正成爲民衆、房地産商和地方政府同舟共濟的“諾亞方舟”。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則首先需要傾聽民意、尊重民意。否則,所謂的“救市”就可能真的不幸被民意言中,成爲救“房價”。(河北《燕趙晚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