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嫦娥一號”發射成功 中國實現千年奔月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27 08:12:46  



四、無關太空競爭 中美太空合作是大方向

1、中國探月機不可失 迎接第二次“大航海時代”
  作爲空間俱樂部的成員,中國有必要進一步加入月球俱樂部。聯合國月球公約規定月球屬于全人類,但幷不意味著你什麽都不做月球就有你一份。你必須到達那裏,才可能在未來的月球探索和開發中擁有相應的話語權。

  更重要的是,我們有必要意識到,人類歷史上第二輪“大航海時代”已經開始,只不過目標不再是浩瀚的海洋,而是更爲遼闊的太空。第一輪“大航海時代”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的遠見、决心和勇氣,它的組織和行爲模式,對于日後它在世界上所能取得的地位,其影響不但是决定性的,而且可能延續數百年。中國未能抓住上一次機會,决不能再放弃未來的機遇。(湖南紅網)

  歷史幷不是平滑漸進的過程,它傾向于在合適的時機取得飛躍性的進展。某些國家,本來大家都差不多,由于它們抓住了時代賦予的飛躍性機遇,得以脫穎而出贏得歷史性的優勢。“大航海時代”是一個例子,工業革命同樣,就在不久前發生的信息技術革命則是最新例證。由于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爆炸性發展,美國再也不必把日本質優價廉的汽車當作主要威脅,同時,美國在相對衰落中重新取得了巨大的領先優勢。(北京《中國青年報》)

2、中國不搞月球競賽 嫦娥一號意在和平用途
  雖然在央視直播中接受采訪的專家澄清說,選擇如今的發射日期是有科學依據的,但是相當多的意見仍然頑固地將這顆衛星暢想成爲十七大獻禮。這種頑固的“誤讀”是歷史培養出來的:國內科學家在15年前就提出過奔月的想法,其目的是爲1997年香港回歸獻禮;四年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會結束的第二天,神舟五號遨游太空,楊利偉瞬間成爲民族英雄。現在,在十七大閉幕之後第三天嫦娥飛天,衆論國是的餘音未了,這難免讓一些人産生豐富聯想:古老的傳說在嶄新的時代成爲現實,這不正是民族復興的印證?

  在這個以民族國家爲基本政治單位的地球上,這種讀解有其合理性,但是我們也不能停留于對航天項目的儀式化和國家化的簡單讀解。冷戰結束之後,航天技術的發展已經不再具有强烈的敵意競爭意味,它既不必然代表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更沒有搶占太空主權的好萊塢式動機。世界和平發展的幾十年中,人類的整體感日益增强,航天技術是地球向外探尋的嘗試,它本來就具有超越民族和國界的特徵,人們對航天試驗的關注,也早就已經超越了國界。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不但帶動了科技、經濟、軍事等的發展,還衍生出了3000多種技術成果,可應用在生産、生活的各個方面;不論是來自水星的消息,還是探測到火星有水,都是全人類共享的信息;不論是挑戰者還是哥倫比亞號,它們的失事都成爲全人類的悲傷。(廣州《南方都市報》)

  由這一點觀之,中國的“嫦娥”工程從一開始就高度開放。中國已經宣布,“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月球探測數據將與世界各國科學家共享。而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在公布“嫦娥一號”的使命時,强調它的和平用途。國防科工委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說:“我國的月球探測是科學探測項目,是完全和平利用太空的工程,沒有任何軍事用途,沒有搭載任何軍用儀器設備,也不直接與其他國家爭奪任何利益。”(上海《新世紀周刊》)

3、嫦娥不會威脅美國 中美太空合作是大方向
  美國明年晚些時候也計劃發射“月球勘測軌道器”,接下來還要送宇航員“重返月球”。迄今爲止,美國探測器“繞訪”了太陽系的金星、地球、火星、木星。明年,美國宇航局計劃發射水星探測器。到2015年,美國探測器將抵達冥王星。顯然,在太空探測方面,美國還遠遠領先中國。(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然而,美國媒體近來比較盛行“中國太空軍事威脅論”。華裔科學家鄒哲表示:“在我周圍的工作人員中,從來沒有人對中國的太空探測計劃感到擔憂。”美國月球與行星研究所主任斯蒂芬•麥克威爾說:“我幷不認爲中國對太空探索的熱望是一種威脅。相反,我認爲這更多的是一個機遇。未來(其他國家)從中國這裏,會得到更多的合作和互助。中國會對世界範圍內的太空探索貢獻良多。中美合作仍然是大方向。”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一個月球探測的新黃金時代”,麥克威爾說,“太陽系將是(人類活動的)下一個更廣闊的疆域,而無論哪個國家都不可能單憑自己的能力探索整個太陽系。”(北京《國際先驅導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