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黃光國:五四意識形態的百年反思
http://www.CRNTT.com   2022-06-19 00:13:28


 
  西漢後期,其中《樂經》已經佚失,其他五種著作俗稱“五經”,立有“五經博士”,並收納弟子員。到了東漢,《後漢書》和《三國志》已經有“七經”的記載,但卻沒有說明其內容。唐代以《禮記》、《儀禮》、《周禮》取代《禮經》,並將《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列為《春秋》三傳,改“五經”為“九經”,立於學官,用於開科取士。

  到了宋代,宋太祖偃兵息武,重用讀書人,奠下儒學復興的契機。朱熹(1130-1200)是儒學第二期發展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在道教傳奇人物陳摶(872-989)《龍圖易》的影響之下,他綜合北宋四子對於大易哲學的“易理派”詮釋,以及邵雍(1012-1077)的“象數派”思想,而發展出自己的理學思想體系,同時以之作為基礎,編訂《四書章句集注》。

  當時的儒家經典以既有的九經,再加上《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三經,其內容已經十分龐雜。《大學》和《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文章,朱熹將之取出,又將《孟子》從“子”部取出,使其列於“經”部,跟《論語》一起合稱“四書”,並加以註釋。

  宋亡於元之後,元仁宗(1825-1320)接受其儒師王約的“興科舉”的建議,於皇慶二年(1313)下詔,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所有參加科舉考試者的指定用書,並以朱熹和其他宋儒注釋的《五經》作為漢人科舉考試增釋科目的指定用書,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對中國後來的歷史發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2、“良知理性”的分裂

  任何人做一件事,必然有他的意圖,也可能有他自己意想不到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朱熹之所以會作出這樣的調整,主要是因應外在政治和社會環境的變遷:先秦儒學以《詩》、《書》及六藝教授弟子;漢代古今文經學側重“三綱五常”;到了魏晉南北朝,政治動盪,社會不安,佛、老盛行。魏晉清談源自易、老、莊三玄;隋唐佛學則是以譯經及自造的經典作為基礎。在這樣的時代衝擊之下,朱熹主張通過“道問學”的途徑,來達成“尊德性”的目標;希望通過“窮事物之理”,來尋求“理”的客觀準則,以建立“理學”,所以決定以“四書”取代“五經”,將先秦儒家思想打造成首尾一貫的“文化系統”,其重點則在於培養儒家的“士”。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