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老戲新唱傳昆腔 雅韵牽動中華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4 16:18:57


 
  既然我們選擇了昆曲,並被昆曲所選擇,那麼珍惜機遇,繼往開來,就是我們最大的抉擇與幸福。

  走出劇場,樊曼儂對記者說:“原來最美的藝術就在身邊。昆曲的詞美、音樂美、舞蹈美,西方觀眾都會感動到哭。我不僅邀請昆曲劇目來台灣演出,還邀請藝術家到台灣授課。在台灣推廣普及昆曲,現在台灣的昆曲觀眾大多是年輕人。”

  點滴積累,讓樊曼儂對推廣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自信了。她相信除了台上青春的演員,台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會發自內心地喜歡傳統戲曲,那是一種被美好事物所觸動的情懷。但新鮮過後,如何繼續保有興趣呢?樊曼儂認為,這就必須保證戲曲表演的質量,才不會使戲曲的復興走向流俗化。戲曲再怎麼流行,始終是小眾的,所以它才是藝術。藝術家要為觀眾提供高水平的表演,而他們作為教育家,則要為藝術提供高水平的觀眾。

  “眼望著白雲縹緲,顧不得石徑迢遙。漸漸的鬆林日落空山杳,但相逢幾個漁樵。”《桃花扇》中的這幾句唱詞,可以借來描寫樊曼儂20多年來堅持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時的心路。而在那迢遙石徑上,浙昆就是其中一個相逢的“漁樵”。

  樊曼儂心中的昆曲,是一種大美,美到極致,美到奢侈。她說,美聲美,唱而不舞;芭蕾美,舞而不唱;交響美,不舞不唱。惟有昆曲,且歌且舞,亦文亦武。昆曲文辭美,聲腔美,身段美,服飾美,水袖舞蹈美……昆曲集中國文學藝術之大成,為中國文化之至峰至美。

  樊曼儂始終自謙自己是民間一個昆曲的愛好者,是喜歡,最多是一種文化自覺,一種對文化的敬畏。因為敬畏,就要尋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