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老戲新唱傳昆腔 雅韵牽動中華情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6-24 16:18:57


 
  6月18日下午,香港文化中心觀眾雲集。浙昆的老中青藝術家王世瑤、張世錚、田漾、朱斌、李瓊瑤、項衛東、毛文霞、湯建華,以他們成熟的表演技藝和個性化的藝術才華,先後上演了《風箏誤·前親》《寶劍記·夜奔》《占花魁·湖樓》《鮫綃記·寫狀》四出折子戲——由“世”字輩、“秀”字輩及“萬”字輩演員同台獻藝,其中浙昆“世”字輩表演藝術家王世瑤與張世錚合演《鮫綃記·寫狀》份量十足。

  戲迷們都知道,昆曲裡有兩個“寫狀”的折子常見而有名,分別出自《販馬記》和《鮫綃記》。都是寫投告的狀子,可內容截然兩樣:前者是縣令夫人為失散複得的老爹爹伸冤,正面且充滿夫妻間的柔情蜜意嗲糯賣萌,有趣得緊;後者專為構陷莫須有之罪,一對壞蛋頭上生瘡腳底流膿臭味相投沆瀣一氣,看得人驚怕揪心。

  那天,77歲的王世瑤早早來到後台,開始上妝,準備為《鮫綃記·寫狀》角兒扮妝。這位為昆曲獻“醜”一生的王世瑤,自幼學藝表演趣而不俗,有“南昆副醜”之美稱。他在《鮫綃記·寫狀》中飾演的醜戲,倍受同行贊譽,也贏得滿場觀眾的掌聲。

  “唱了一輩子戲,年紀大了,腿腳不方便了,如今我致力於培育新人。”王世瑤說,演員最怕什麼,就怕自己的這身功夫沒有人繼承,只要有人接著傳下去,就不遺憾,心裡真踏實。

  這不,不同折子戲的演員們,從各自的劇情和人物出發,生旦淨末醜,行行有特色,舞台表演從容大氣,顯示了不俗的整體實力,他們活色生香的表演,給觀眾帶來了一股清風撲面的感受。有戲迷稱讚:無論是小丑、小花旦,還是正旦戲、巾生戲,一招一式中規中距,具有江南昆曲的細膩規範之感。

或旖麗柔婉,或謔不失雅,浙昆這台盡顯唱、念、做、打的折子戲,文武兼重、唱做俱佳、技藝超群,被觀眾稱譽為“一台好戲,盡顯浙昆雄風”。

  當下,看一個戲曲劇種是否興盛繁榮,特別是像昆曲這樣的古老劇種在當代是否花繁葉茂,不僅僅看專業的昆曲院團排了多少戲、演了多少戲,更重要的是看整個社會對昆曲所給予的關注程度和參與力度。

  讓浙昆人欣喜的是,香港和台灣不僅有大批的戲迷,更匯聚有一大批熱愛昆曲、熱心傳播的昆曲曲友。如錢穆、蔣複璁、焦承允、鄭騫、盧元駿、汪經昌、張敬等前輩,還有目前活躍於昆曲界的一些昆曲傳播家,如白先勇、曾永義、洪惟助等。他們長期奔波於世界各地,堅持實施昆曲傳習計劃,讓香港和台灣的年輕人來大陸學習昆曲,既儲備專業人才又擴大觀眾面;通過現代化的媒體手段,對昆曲唱腔、演出資料進行高質量的錄音、錄像保存。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了昆曲的藝術的活力、生機和無邊的美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