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中國人的信仰有它的獨特性,它和西方國家相比是一種不同形態的信仰,其獨特表現就是文化信仰
寫完《大秦帝國》,一頭花白頭髮的孫皓輝留給人的印象是歷史小說家、熱播電視劇的編劇。事實上,在更長的治學生涯中,他一直是一位學者,多年傾心於中國文明肇始之際的上下三千年。
2012年初,三卷本《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出版。這是一本著眼於自三皇五帝至秦帝國一統的文明史。在孫皓輝的筆下,這浩蕩的三千年正是孕育中國文明的原生階段。在書中,孫皓輝將這段歷史的演進歸結為七次文明的跨越,及至最後在秦帝國時代使中國古典文明登頂巔峰。
振興中國文明需要追根溯源,而“根”就在這三千年中。孫皓輝說,沒有文明的自信也就沒有民族的自信,而自信正是來自對“文明之根”的重新理解。
“源頭思想都是我們的財富”
孫皓輝出生在陝西三原縣,那裡正是古老的鄭國渠的所在。有關於鄭國渠以及數千年前的久遠記憶,曾相伴著孫皓輝一起成長。若干年後,發生在這一廣袤地帶的歷史與文明,成了孫皓輝研究的領域。
1992年,經年積澱的孫皓輝開始構思寫作秦帝國的歷史。此後的近五年時間內,他就此寫成了一部長達136集的電視文學劇本,即近年上映的長篇歷史電視連續劇《大秦帝國》。
同時,孫皓輝應邀將劇本改成小說出版,引發追捧。
三卷本的《中國原生文明啟示錄》幾乎延續了同樣的套路。一開始,這仍是孫皓輝為一部歷史紀錄片寫的腳本,只是與文學作品相比立論已經有了明顯不同。在見諸報端的書評文字間,這套書被稱為《大秦帝國》的理論版。
於孫皓輝而言,這是系統展示其多年學術研究成果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