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中國網文章:孔子學院的傳道之惑:只教老外包餃子有何意義
許琳(國家漢辦主任)
陳思和(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
陳方正(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柯馬丁(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
精彩觀點
孔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偶像,而魯迅則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的旗幟。誰才真正代表中國?這個問題切中對中國文化再發展思考的要害——如何將中國的古代傳統文化和近現代文化銜接?我們究竟要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哪一面?
——陳思和
漢文化要復興,就必須順應時代自我更新。如果可以從傳統漢文化中提煉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價值元素,依然可以被當今大部分國人,甚至外國人所接受。
——陳方正
不少學者總是更熱衷於研究古代的中國,這是因為在古代,中國曾是個超級大國。但別忘了,魯迅所代表的現代文化也是漢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柯馬丁
“孔子學院”作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和中國文化的窗口,從8年前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掛牌起,至今,全世界已有105個國家相繼設立了孔子學院及其分支辦學點,越來越多的老外主動學習漢語,渴望深度了解中國。
近幾年來,孔子學院的發展仿佛遇到了瓶頸,老外在這裡只能學到識漢字、包餃子、打太極等中國文化的皮毛部分,在許多人心中,孔子學院甚至等同於一所“漢語培訓機構”。是認識偏差,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亟須改進?抑或是在對自我的文化認識中存在誤區?孔子學院怎樣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作用?近日,在復旦大學“價值與意義:中華文明的再認識”的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就這些問題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