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古代書畫贋品的藝術收藏價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24 10:35:57  


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
  中評社香港4月24日電/西安晚報報道,隨著藝術資本化的到來,作為人類文明載體的藝術品,變身為高額利潤的代名詞,其高報酬率不斷吸引著大量資金投入藝術市場的洪流之中。但藝術品的“真”與“假”,一直是我們無法回避的問題,決定著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成與敗。在談“假”色變的今天,我們就以占藝術品市場成交份額最大的古代、近現代繪畫作品為例,重申“假畫”的範疇與意義,為收藏家與投資人抽絲剝繭,挖掘其背後的投資潛力。
 
  追根溯源
 
  假畫的前世今生

  假畫,又稱偽作或贋品,是指非畫家本人實際創作,卻謊稱是其所作,署其姓名或採用其他方式表明其身份的美術作品。根據假畫製作方式,造假一般分為四種形式 ——摹、臨、仿、造。造假,歷代皆有,上至統治階級,下至黎民百姓,他們在政治需求、個人喜好或者經濟利益的驅使下,或個人、或群體、或區域性地生產假畫。早期,古代繪畫作品的描繪對象主要以人物為主,且內容多為勸誡、警示之用。為了更有效地發揮“成教化、助人倫”的功用,歷代統治階級有目的、有選擇、有規劃地組織臨摹藝術作品,並將其賜予眾臣及各地官員,從而達到預期的政治目的。後來,隨著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的長足發展,藝術市場空前繁榮,古玩、字畫以及當時創作的藝術精品大受追捧,以盈利為目的的書畫偽作充斥整個藝術市場。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有記載:“古董自來多贋。而吳中尤甚。文人皆借以糊口。”人們為了追逐利益而不惜代價地挖空心思,進行花樣翻新的書畫偽造和改造,並最終形成了造假的手工作坊、造假區域以欺世盜名。其中,“蘇州片”成為贋品中的佼佼者,其特有的藝術、歷史價值在造假的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
 
  傳世贋品中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產生方式,它們在中國特有的傳統繪畫教育方法下產生,並且不具功利性。中國書畫的學習方法歷來採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臨摹古人和老師的作品是學畫的唯一途徑,而臨摹得像與不像則成為將來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中國歷史上,北宋時期徽宗趙佶開設的“皇家畫院”就產生了諸多臨摹作品。畫院,官署名,在中國古代宮廷掌管繪畫。宮廷畫院始於五代,盛於兩宋。宋徽宗頗具繪畫才能,為畫院定立了一套完整制度。他以自己的鑒賞趣味和創作方法要求畫院畫家的創作,從而形成了精致華麗的“院體”風格。在繪畫學習中,宋徽宗十分重視古人“格法”,他命人每旬將宮廷收藏的名畫兩幅押送到畫院供大家臨摹學習,例如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黃居寀《蘆雁圖》就是在“傳移摹寫”下產生的精品摹本。
  
  行業調查
 
  名家仿名家最具收藏價值

 博物館是征集、典藏、陳列和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實物場所,是為公眾提供知識、教育和欣賞的文化教育機構。博物館中陳列的藝術作品與征集對象也一定與其職能相符。而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唐寅《溪山魚隱圖》卷,以及遼寧省博物館的張萱《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它們或是宋代摹本,或是師友代筆之作,皆屬假畫的範疇,卻都進入博物館並成為鎮館之寶。這些舊時名家高手的仿品及代筆,誰能說它們沒有收藏價值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