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文化的殉道者:吳宓與顧亭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0 11:16:09  


 
  吳梅村(1609—1671):1.陰柔性。2.主情。3.注重社會(特別是愛情)生活,文化,藝術。4.富於感受力:自覺無用,而了解同情一切人,各種事。5.恒覺自己軟弱,是偷生苟活而失敗痛苦之人。6.其情真,可親。7.歸宿於文學(詩)。8.是旁觀者,細密,明敏,真摯。9.所作是情詩(□國之詩)。10.其詩似小說。(見王泉根《重慶發現的吳宓佚文》,《多維視野中的吳宓》第529頁。據王泉根描述,這段文字抄錄在吳宓自藏之《學衡》雜誌1922年總第五期“述學”欄第15頁柳詒征《顧氏學述》一文的空白處。又,據吳宓1965年7月10日日記雲:“晚,寫宓詩兩三首,及顧亭林與吳梅村比較表,夾入《學衡》第五期柳公《顧氏學述》篇中,備交僑、誡讀。”)

  在1957年8月13日的日記中,他還對吳梅村與顧亭林的詩也做了一番比較:

  晚讀吳梅村《長平公主誄》,淚下不止。宓夙愛顧亭林與吳梅村之詩,近年益甚。蓋以時勢有似,故感情深同耳。比而論之,亭林陽剛,梅村陰柔,各具其美,一也。亭林詩如一篇史詩,叙明之亡;梅村詩如一大部小說,皆合其詩集全部而言之,二也。亭林詩如《書》經,梅村詩如《漢書》外戚傳及唐人小說,三也。亭林詩如《三國演義》,梅村詩如《石頭記》,四也。亭林寫英雄,而自己即全詩集之主角;梅村寫兒女,而深感並細寫許多各色人物之離合悲歡,五也。亭林詩,讀之使人奮發;梅村詩,讀之使人悲痛。亭林之詩正,梅村之詩美,此其大較也。然二人者,其志同,其情同,其跡亦似不同而實同,不得以“亭林遺民、梅村貳臣”為說也。亭林詩,黃師曾注釋講授,碧柳亦早稱道之。而能言梅村詩之美者,陳寅恪與宓也。

  除了這樣的比較外,吳宓曾認為在他的同時代人中,自己似吳梅村(1952年3月21日日記雲:“碧柳可比杜甫,宓則吳梅村耳。”),而陳寅恪似顧亭林。1958年8月25日,當他聽說劉文典在昆明病故後,校方初疑為自殺,不與開追悼會,後查明事實而開會時,卻有學生拒絕參加,不禁感嘆道:“嗚呼,今益服王靜安先生1927之自沉,不僅為大仁大勇,且亦明智之極,生榮死哀,不屈不辱。我輩殊恨死得太遲,並無陳寅恪兄高抗之氣節與深默之智術以自全,其苦其辱乃不知其所極。”對陳寅恪“高抗之氣節”的讚賞,更見於1961年8月30日和31日日記。1959年10月31日日記則雲:“‘應制詩’乃顧亭林所斷不肯作,吳梅村不得已而偶作,黃晦聞師與碧柳所斷不肯作,宓不得已而偶作。”陳寅恪在面臨政治壓力時那種“壁立千仞”的態度,令他聯想到了顧亭林。故在1962年10月31日的日記中說:“並世師友名賢中,獨陳寅恪兄為能‘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有‘天子不得而臣,諸侯不得而友’之氣概節操,彌可敬已!”對於自己,他的評價是:“宓初亦有志(學顧亭林),但自知甚明:宓只能學梅村。……宓十六年來之行事與心情,固處處不異梅村也!”(見王泉根《重慶發現的吳宓佚文》,《多維視野中的吳宓》第530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