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國文化的殉道者:吳宓與顧亭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10 11:16:09  


 
  正是秉著這樣一種信念,他對當時有人倡導的以漢語拼音化為方向的文字改革,極力痛斥,他說:“甚至如最近破滅漢字、斵喪國魂之種種所謂文字改革運動,亦以‘國難’為根據,為理由。豈不可憤可傷哉!”這一態度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1954年3月24日的日記中,他記道:“新華書店觀書,見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報告,大旨決定廢漢字、用拼音,但宜穩慎進行雲雲。索然氣盡,惟祈宓速死,勿及見此事!”1955年3月5日則雲:“晚蕭瑞華來,宓與談中國文字之優卓,勝過西文之處。近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已宣布通行簡字,並以拉丁化拼音為最後之目標,則漢字亡,中國文化全亡,已成事實。今後更無挽救之機會,曷勝痛心!”結果反對簡化字,在反右運動中就成了他的一大罪狀。

  因為這種為文化守護的責任感,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隨著極左思潮的不斷加劇,對傳統文化的否定日趨升級,讓吳宓有了一種觸處皆誤的憂疑和憤懣。所以他不禁感慨“藏名避世身同苦,保教存文事益難”(《叠前韵寄稚荃》,1950年11月作,見《吳宓詩集》第454頁)。1955年12月2日,他更是憤懣地寫道:“往者宓希慕顧亭林,欲留播中國文化種子;今惟求速死耳……”到了1958年,隨著“大躍進”的開展,吳宓的這種危機感更加深重,本年的6月9日,他寫了七律《殉文一首》,前兩聯雲:“殉文有志愧前賢,淟涊餘生尚苟全。為聖者徒何所悔,謂他人母最堪憐。”(《吳宓詩集》,第499頁)以此來鼓勵自己,同時也表明心跡。

  吳宓對顧炎武的接受雖然比較晚,但顧氏“守先待後”、“留播中國文化種子”的責任感卻對他影響至深,使他不悔“為聖者徒”。這從他至始至終反對文字改革,“文革”末期在“批林批孔”運動中願意批林而堅決反對批孔,以致為此遭受種種磨難而始終不悔,都可以得到證明。

  吳宓在詩作和日記中屢屢將吳梅村和顧亭林並舉。1935年12月,他寫了《讀顧亭林吳梅村詩集》七律一首:

  史可為詩吳祭酒,身能載道顧亭林。殊途壹志忠和愛,隔代相憐古類今。天下興亡原有責,江山文藻盡哀音。商量出處吾誰與,豹變龍潛看陸沉。(《吳宓詩集》第306頁)

  對於這兩個易代之際的著名人物,吳宓曾憑個人的體會,做過如下的比較:

  顧亭林(1613—1681):1.陽剛性。2.主道。3.注重政治(兼包軍事)鬥爭,地理,歷史。4.富於責任心:自為英雄,從事複國抗清,以至講學術、傳文化,為天下後世謀。5.恒覺自己堅強不屈,是守志而成功之人。6.其道尊,可敬。7.歸宿於宗教(儒教)。8.是正面人物,精深,博大,雄偉。9.所作是史詩(寓我之情)。10.其詩是自傳。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