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ěng”與“jīng”之爭
今年3月,楚天都市報推出《水稻院士張啟發認為“粳”字讀錯了》的報道後,引發讀者熱議。新浪、搜狐、騰訊網等眾多網站轉載該稿件,李家洋、袁隆平、朱英國等院士、學者以及不少網友發電子郵件對張啟發表示支持。
李家洋在郵件中說:“謝謝你的努力!我完全贊成大家一起努力,正本清源。”朱英國說:“我從小時候到現在一直讀‘gěng’,‘jīng’的發音實在不順暢。”國內第一部稻作史《中國稻作史》作者、浙江大學游修齡教授在簽名時強調:“‘粳’是形聲字,它的右邊‘更’是聲符,表示‘粳’應發‘gěng’音。”
武漢大學萬獻初教授說,在清代之前沒有“j”這個音,“j”音是此後漢字音變的產物。之前“j”音一般讀“g”音。因此才出現“粳”讀“gěng”或“jīng”的爭論。念“gěng”或“jīng”都有道理,但念“jīng”更合乎時代發展。《新華字典》編撰方在接受媒體電話採訪時表示,認可張院士建議,但“粳”字若更改讀音,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審批。
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與漢語拼音研究室王敏博士,也在接受媒體電話採訪時談了自己的看法。她說,1978年出版的第一版《現代漢語詞典》將“粳”字的讀音定為“jīng”,而1985年審核通過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確定將“粳”的兩種讀音統一為“jīng”。她同時認為,當時制訂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確實有與當下實際語音生活不太相符的地方,統讀為一個音有時會出現問題。
聯名“上書”
9月28日,張啟發教授將185名專家學者共同簽名的《關於修訂粳(geng)字讀音的建議書》呈送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和商務印書館。這些專家認為,“粳”字讀什麼,不僅是讀音問題,而且關乎中國水稻學界能否贏得世界學術界重新界定水稻亞種。他們建議:立即就“粳”字讀音進行必要的考據研究,水稻學界同仁將竭盡所能給予支持;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新華字典》在下次修訂中收錄“粳”字的“gěng”音,並應指定其為廣播、電視的標準讀音;並普及“粳”字的“gěng”音,消除大眾對於“jīng”與“gěng”的困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