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水滸》中的野豬林今天在哪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3 11:14:32  


 
  楊巨源介紹,當地人口口相傳,古時的觀城一帶雖然沒有懸崖峭壁的石山,卻遍布土崗起伏的丘陵,各類樹木生長得特別旺盛,林中常見野豬出沒,人們便將此林稱為“野豬林”。後來有獵戶為狩獵方便,在林中造屋居住,繁衍成村,人們遂習稱其為“野豬林村”,林名從此變為村名,並被記入縣志。至清代,野豬林一帶仍然人煙稀少,十分荒涼。新中國建立前後,野豬林仍有相當規模,遠遠望去,一片林莽,密不透風,邊際難尋。與書中:“枯曼層層如雨腳,喬枝郁郁似雲頭,不知天日何年照,惟有冤魂不斷愁”的描寫十分吻合。後來,隨著野豬林的消失,林中獵戶回歸各自的老村,野豬林村已不複存在,其遺址當在今莘縣觀城鎮郭海村北一帶。

  根據地理考察,從開封到濟南官道驛站沒有大範圍的參天林地,只有濟南黃河北岸的黃花鋪以北至德州有方圓百里的森林區,當地數代百姓稱之為野豬林,所以《水滸》中的野豬林當位於此地。據當地百歲老人講,早些年間,當地百姓不願說家住野豬林,怕外界把他們和荒涼野蠻聯繫在一起,只是因《水滸》的熱播,人們才說出家住野豬林附近的事實。

  有專家指出,1996年上海同濟大學自然環境考察組,根據林衝行走的路線速度以及當時官道驛站和野豬林的距離和位置,最後斷定當年野豬林的位置就在現今王杲鋪鎮東北方向七八華里的甜水鋪以東,胡莊、楊黑、楊文一帶。古官道如今印跡猶存,深半米多,寬4米多,古老的酸棗樹仍有很多,根如古龍盤旋暴露在土外,離古官道縱深五六華里就是林衝當年遇害的地方,高高的土崗還在,直徑1.5米以上的古樹墩還有很多,這就是野豬林的中心地段。

  還有的專家指出,古時德州一帶稱為東夷,黃河水流經此地入海,長年累月形成大面積衝積平原。由於黃土高原的水經黃河流到這裡改善了水土氣候環境,通過黃河水衝擊過來的植物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逐步形成林地。林中逐漸聚集百獸,野豬尤其居多,此地形成野豬林也不無道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