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鬧市就是娛樂場 為京城賺人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1 08:51:17  


  中評社香港10月11日電/《北京晨報》報道,提起老北京的鬧市,可跟現在大不一樣,主要集中在內四城:東城、西城、崇文、宣武。而這四城中,不算廟會,平日熱鬧的有東城的隆福寺(以小吃為主),王府井、燈市口;西城的護國寺、西單、鬧市口;崇文的花市、磁器口;宣武的天橋、前門大栅欄、鮮魚口、打磨廠、菜市口等地。其中大栅欄的百貨,鮮魚口、打磨廠的戲園子,比方說慶樂戲園、大觀樓電影院都是老百姓常去的娛樂場所。天橋的雜耍,評書、相聲、摔跤、變戲法,應有盡有。

  我印象最深的要數菜市口。也許常住在這兒,不僅熟悉,而且得益最大,感情最深。那時以西鶴年堂為中心,每年過節,這裡成了花炮燃放基地,通宵達旦,燈火通明,鞭炮聲聲。消夏時節,這裡成了大娛樂場。西鶴年堂的角樓掛著高音喇叭。晚飯後,附近居民都不約而同聚集這裡,聽侯寶林的相聲,他的幾個好段子如:《賣布頭》、《夜行記》、《戲曲與方言》等,都是在這兒聽的。那時車少,馬路雖窄,馬路牙子上坐滿了人,老頭兒、老太太們搬著板凳一坐就是幾個鐘頭,直到店鋪上板兒,才回家。宣傳婚姻法那陣兒,這裡每晚放評劇,有《劉巧兒》、《小女婿》、《羅漢錢》、《小二黑結婚》等等。很多群眾票友,都上廣播電台去唱,據說培養了不少評劇演員。

  我最喜歡聽的是《小女婿》,至今很多唱段還沒忘。我十來歲回家種地。背著筐摟葦茬子時,走在白洋澱邊,空無一人,除了鳥聲,耳朵里一直響著的就是這些評劇的唱詞:“我十九,他十一,事事他全都不懂得(dī)——”那時,我正好十一歲,每唱到此,總有些肝兒顫,怕家里人給我說個十九歲的大媳婦。而當時我堂姐正好十九歲,一開始我真怕她,其實人家長得端端正正,農村姑娘的樸實和美並不能解除我對她的恐懼。直到我知道,她已許配人家,並看見我的姐夫時,這才放心。我想,這都是從鬧市那兒聽評劇帶來的心理負擔。可見,這種宣傳有多深入人心哪!

  鬧市,鬧的是人,不一定買什麼賣什麼!現在可不行,市場經濟,廠家設點兒,不管是連鎖店、超市都是以贏利為第一,有時偶爾搞點兒促銷,不過是撒些釣餌,讓顧客多上些當罷了。這和老北京的鬧市有本質的不同。我真懷念那時的鬧市。不花錢可以聽戲、聽相聲,還可以展示自己,宣傳個什麼政策,一竿子插到底,人氣兒旺不說,還給北京添了大彩兒——誰到大都市不圖個熱鬧!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