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一
2009年9月號,總第14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認同與兩岸關係
主 辦:兩岸統合學會
    中國評論通訊社
    《中國評論》月刊

顧 問:徐鷹(中國評論月刊社務委員會主席)

策 劃:郭偉峰(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兼總編輯)
    周建閩(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

主持人: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海基會顧問、
       “總統府國策顧問”)

評論員:吳玉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主任)
    謝大寧(佛光大學教授、
        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
    耿 曙(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
    楊開煌(中國大陸研究學會理事長)
    李明輝(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張亞中(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

執行人:羅祥喜(中國評論副總編輯)
    王 平(中國評論副總編輯)

時間:2009年第13次(總第145次)

地 點:中評社台北會議室

  黃光國:開場白

黃光國

  首先謝謝各位來參加今天的座談會,也感謝中評社提供這麼好的場地。

  今天多數的與會朋友,都跟民主行動聯盟(民盟)有很深的淵源。當年民盟成立的目的,基本上是要推動兩岸和平;在二次政黨輪替之後,我們覺得兩岸和平出現曙光,下一個階段應該推動兩岸的統合。

  今天要談兩岸統合,我們必須思考:在未來多元的世只經濟體系裡,大陸跟台灣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這個大前提下,談認同問題才有意義。

  比方說,亞中說的文化認同,現在有很多人跟著馬英九在談“識正書簡”的問題。我們可以回想五四時期的論述脈絡,大家好好想一想:是不是中國現代化以後,傳統中國文化就跟著不見了?中國文字是不是一定要改成簡體字,才會促進國家的現代化?台灣和香港都沒有用簡體字,難道就會妨害他們的現代化嗎?這些問題都可以好好討論。

  所以,我認為:今天我們必須要用宏觀的角度來看認同問題。今天的論壇只是一個開始。我希望今天大家談的東西刊登出來以後,將來有更多的知識份子來參加兩岸統合學會,一同來思考兩岸未來應該要走的道路。

  張亞中:兩岸的認同已經發生高度折裂現象

張亞中

  從人類的發展來看,認同往往是被政治人物所建構。認同往往也做為區別我群與他群的判定標準。從正面來看,認同可以凝聚人民的共識,風雨同舟,共渡艱難。但從負面來看,我群與他群的分別心,也很容易把仇恨放入人民的心中,使得國家或民族的內部產生悲劇性的災難。

  不可否認,兩岸從1949年開始處於分治的狀態。在冷戰期間,兩岸沒有什麼互動。從“陸委會”所做的民意調查來看,1993年的時候,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有48.5%,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有16.7%,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有32.7%,總共來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高達81.2%,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只有49.4%。可是經過十幾年,2008年10月份遠見雜誌的調查顯示,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有95.9%,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只有46.6%。贊成終極走向統一的只有19.5%,贊成終極走向獨立的過了半數,有50.6%。因此,兩岸的政治認同、民族認同已經發生了高度的折裂現象。

  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現象?我個人的看法是,正如我剛剛所談到的認同可以經過政治操弄。李登輝、陳水扁在位的十多年時間,透過加入聯合國、“修憲”、“去中國化”、“兩國論”、“一邊一國”、入聯公投等等的政治運動,強化台灣主體性的包裝,作為走向台獨的野心,使得一個中國在台灣變得妖魔化,“我是中國人”在台灣也變成一個屬於禁忌的話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