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一
2009年9月號,總第14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認同與兩岸關係

  同時,還包括一些可能是台灣比較有疑慮的,比如剛剛黃老師講的天下概念,到底中國是屬於誰的?中國是屬於中國人的中國,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也不是中華民國的中國。我覺得如果這樣來思考的話,我們可不可以大膽的思考將來有一種“中華卡”的概念?持有中華卡的人可以在雙方面的單位、政府機構任職。

  此外,我還提出“兩岸安全相對化與階段化”的觀念,這是現階段馬上就可以採行的。由於兩岸之間最大的認同障礙就是兩岸的安全受到威脅,包括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問題,因為兩岸卡在一個是不是會搞台獨,一個是不是要武力犯台的問題。

  “兩岸安全階段化和相對化”的內容為:我們以四年一次台灣大選單位,如果台灣提出四年反對台獨,那麼大陸也可以提出四年放棄武力。如果隨著一個四年、兩個四年不斷的宣示,從制度理論的論述,一旦制度形成就很難更動,兩岸安全的問題其實也就隨著時間而解決,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都在等待永遠長久性的宣示。(可參考張亞中,〈論兩岸統合路徑〉,《中國評論》,2009年4月號)

  楊開煌:過去處理認同上的盲點與未來推動認同之看法

  我認為,我們過去在認知上有一個盲點,就是簡單的認為擴大交流、深化交流就是認同。但是從過去30年來看,或者從心理學來看,事實上是認知失調的現象是十分普遍,而不是相互認同增加。所謂“認知失調”,簡單通俗的解釋就是指一個人原先的認知,不可能因為新的反例的增加而改變自己原先的認知,有時反而會自我強化原先的認知。我們以個人針對兩岸交流所作的小樣本的調查也證實了此一理論。以下容我引用去年在電話調查200位台灣民眾的我的部份結論:

  1、開放迄今去過大陸和未去過大陸之比例為42.1:57.9,所以在開放交流的廿年後,仍有近六成的台灣民眾從不曾去過大陸。其中又有三分之一是根本不願去大陸的。

  2、台灣民眾赴大陸的原因,仍是以觀光為主要原因,換言之,去大陸的目的是為自己的休閒,而非去瞭解大陸。

  3、大多數的台灣民眾去大陸之前,並沒有閱讀相關資料的習慣,曾閱讀過資料的族群來看,主要知識來自電視、書籍、報紙和網路,

  4、在台灣民眾去過大陸之後,對大陸資訊的關心度基本上並沒有增如。而且不論省籍都有半數以上的民眾明確表示對中國大陸並不關心。

  5、在未去過大陸的台灣民眾中,其主要的理由除了經濟、時間之外,最多的顧慮是安全和衛生以及大陸劣質導遊等事件的影響。總之,他們對大陸的印象是負面的,如果對比去過的一群可以印象有變化的並不顯著。2007年底當時的海基會的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大陸民眾的印象觀感,從偏好的方向看,民眾對大陸人士的觀感表示“好”所佔的比例為

  33.0%,而認為“不好”所佔的比例為55.1%。

  再以2008年12月25日民進黨公佈一份“台灣民眾的中國印象”民調指出,在民眾對中國的印象,友善的比例為32.2%,敵意的比例為56.8%可以佐證。

  以我個人接觸的例子,那些對大陸不是那麼友好的人看來,大陸到處都是缺點,認為台灣都不是這麼做;如果看到人家確實很好,就說這跟我有甚麼關係?反之,對中國有好感的朋友,去大陸時,看的就是進步的、健康的一面,於是對大陸就更加同情和理解;看到不如意的部分,就主動替大陸設想他們的困難,為他們找原因。這樣的交流就是在強化自己原來的認知,這種就是認知失調。

  還有一些交流可能對某些人有震撼力,但基本上是“一曝十寒”,印象淡化,效果遞減;震撼久了仍然回歸,你是你我是我,所以事實上,對於認同來講可能有功能但是非常微弱。

  如果交流希望在認同方面,展現功能的話,首先,最直接的方法是從啟動兩岸教育的全面交流入手。譬如從教科書的通行,課程的參考,學生的跨海交流、交換;互招學生,互考學生,老師的交流,交換等。如在大陸的台灣研究所和台灣的大陸研究所,竟然沒有台灣教授和大陸教授,也沒有相互去口試碩、博士生的作法,這本身對廿年的交流就是一種諷刺;總之,是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全面相互開放,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其次,在兩岸關係中只要講認同好像就只有台灣有距離,大陸方面似乎都沒有問題,但如今的大陸中、小學校的牆壁上有沒有中國古聖先賢的銅像、掛像,古聖先賢的事跡簡介、佳言名句、勉志勵行的古訓呢?

  換言之,認同價值的創造不是只要求台灣認同中國大陸,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對北京而言,如今的大陸是否開始全面回歸中國文化的認同,和對大陸而言,恐怕不能期待台灣的“中國認同”是片面的“中共認同”,只有當台灣人來到中國大陸發現這裡的一切才是他們原生的根,而且仍在滋長茁壯,生機勃勃,此時認同之心,才能油然而生,久久不忘。

  其三是文化而論,台灣文化正如胡六點所說“中華文化在台灣根深葉茂,台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因此從一個面向來看,“台灣主體認同”也是由中華文化中生成滋長,如果要台灣認同中國,則中國只能尊重“台灣主體認同”,理解“台灣主體認同”,透過長期的、不斷的,全面的交流去擴大和吸取“台灣主體認同”中的積極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