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一
2009年9月號,總第141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認同與兩岸關係

  “一個中國”已被妖魔化
  兩岸未來應致力強化文化基礎
  構建制度平台

  對台灣民眾而言,“一個中國”的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台灣無關;因此,在還不成熟階段過分強調“一個中國”,反而會增加台灣民眾的疏離感,因此不適合作為構築兩岸共識的起點。因此,我認為,未來大陸促成兩岸統合的關鍵,一在強化文化認同,二在構建制度平台;不刻意強調“一個中國”,反能脫身泥沼,大步走向“一個中國”。

  所謂制度平台,就是要先承認兩岸分治分立的事實,承認兩岸在基本制度與生活方式,仍然有所不同的政治實體,再在這個基礎上求同存異,我想“一中兩憲”、“基礎協定”等構想,就是基於類似的思路。而凸出雙方共同的文化基礎,更是釜底抽薪的辦法,繞過兩岸幾十年的分治分立,直接從傳統文化把兩岸連結起來,建構兩岸共用的文化認同。具體做法比如說,大陸可以在更多的場合強調,台灣保存傳統文化最完整,大陸可以從文化交流中借鑒。或者像是未來的國台辦的發言人,可以找一個會講閩南話的。

  黃光國:認同問題要擺在整個中國文化變遷來看

  我一開始就說,今天我們的認同問題,要擺在整個中國文化變遷的脈絡中來看,要擺在多元世只體制中來思考。所以我贊同耿教授的說法,先找一個大家可以接受的架構,大家一起來思考未來我們文化會如何變遷,然後怎麼面對這些問題。台灣的現代化進程走得比大陸快一些,其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

  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可供大陸參考,失敗的教訓也值得大陸吸取借鑒,以免重蹈台灣的覆轍。過去,兩岸的中國人走了太多不必要的坎坷道路,造成了許多人的不幸。今天,我們現在一定要冷靜面對歷史,面對現實,然後看未來該怎麼走。在這樣的大前提下來談認同問題,我覺得才比較有意義。

  謝大寧:兩岸關係物質化
      未必有利於兩岸未來整合

謝大寧

  認同問題就知識言,涉及許多政治專業,這不是我的專長。但撇開知識問題,則每個人當然都有種種涉及認同的層面。就做為這一代的中國人而言,特別是在台灣成長的中國人,我不只在情感上關心這個問題,而且這幾年也以實際的行動關注這個問題。剛剛黃老師提到,2004年民主行動聯盟的成立,其實我們背後一個非常關鍵性的思考就是認為,如果兩岸問題不徹底解決,台灣現在的所有困境,將沒有任何一個可以真正獲得突破,當然,在這狀況下,認同對台灣的每個人而言,也就必然會一直處在虛懸的狀態下。這樣的想法對我而言,當然早就形成了,可是原先我只是以學者的身份在思考這個問題,但2004年之後,我們則開始以一些實際的行動來試圖解決這問題。

  當時我們就知道,雖然沒有經過實證研究,但光憑我們對台灣社會的某些感覺,就可以瞭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其難度是極高的,政治人物也不太敢碰這一塊。比如說,剛剛吳教授提到的馬會怎樣走?這涉及台灣現實政治的制約,造成整個台灣的政治權力運作上,根本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空間;馬在認同問題上只會不停地向綠那邊傾斜。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馬的個人特質使然,但也可以說是整個中國國民黨已然喪失靈魂所致,當然歸根究底,這是台灣政治現實、各方力量拉扯,綜合作用的結果。於是這也導致了在馬上台後,他在兩岸上只敢碰經濟這一塊,這樣一來,也就是逐漸將兩岸關係物質化了。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不只是馬英九把兩岸關係物質化,大陸採取的各種惠台政策,實際上也是在把兩岸關係物質化。其結果,事實上不會形成對兩岸朝向整合的真正推動力量。因此,我們認為,兩岸必須有一個真正能產生整合作用的基本框架出來,否則整個趨勢仍然是危機重重的。但坦白說這個框架可以由我們先構思出來,然而由台灣來發動的機會不大,必須要由大陸首先主動發動。只有大陸主動發動,台灣才有可能找到一個做這件事情的立基點。

  大陸不能用狹隘的民族主義或國家主義
  來尋求解決台灣問題

  馬英九執政後,我們認為,民主行動聯盟應該以兩岸統合學會的方式,提出一個解決兩岸問題的框架,主要是希望讓大陸瞭解到,兩岸問題,如果真想和平解決,只有循這樣子的一條路線,才有可能解決;大陸如果想用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狹隘國家主義,是沒有辦法和平解決兩岸問題的。也就是說,如果不給“中華民國”一個地位、一個空間,兩岸的問題是不可能平順地得到解決的。

  幾年前黃老師提出一中兩憲的構想,也就是在一個中國的框架裡頭有兩個憲政秩序實體。這樣的框架其實是從亞中的“整個中國”的概念建構來的。我們認為,如果這個框架可以用一些具體的行動來展現的話,兩岸問題也許有真正解決的可能。

  台灣沒有建構整個中國的能力
  但是胡錦濤有能力做這件事情

  當然,“整個中國”是一個待建構的框架。在現實政治的運作上,台灣沒有能力建構“整個中國”,可是胡錦濤卻可能有這樣的能力。大陸只要不要以任何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的方式把台灣吃掉,也不要用一個民族主義的方式去和美國、整個世只秩序對抗;大陸要向台灣釋出一些善意,讓大家都感到安心,讓台灣安心在這個框架裡頭,然後我們再逐步的來推動。沒有這樣一個框架,沒有把雙方的某一些癥結解開來的話,用任何技術性的手段,幾乎都沒有辦法解決兩岸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