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神廟引發戰爭 泰柬兩國為何多次交火?

http://www.CRNTT.com   2011-02-08 09:30:34  


泰國和柬埔寨交火導致邊境村莊被毀。
  中評社北京2月8日訊/2011年2月4日,正當中國人沉浸於春節氣氛中時,東南亞的柬埔寨、泰國卻為了一座神廟的歸屬爆發長達4小時的交火,造成泰柬兩軍多人傷亡,此後雙方又相繼爆發多次交火,泰國且已於6日單方面關閉了邊界。究竟這座已被轟塌了一堵牆的舊廟宇有何重要性,以至於兩國要兵戎相見? 南方網今日登載文章“一座神廟引發的戰爭”,內容如下:

  引發泰柬兩國交火的這座神廟有悠久的歷史,始建於公元889年的柬埔寨吳哥王朝第四代君主耶索華曼一世時代。這位君王攀上海拔550米的扁擔山脈峰頂,決心在這里建造一座印度教廟宇,供奉濕婆神。由於國運多舛,這座廟歷經13代君王、200多年才得以建成。 

  18世紀末,泰國國王拉瑪一世趁柬埔寨內亂和越南合夥瓜分了柬埔寨,泰國獲得柬埔寨一半的宗主權,劃分為詩梳風、馬德望、暹粒、丹賽、達叻5府,居高臨下的帕威夏神廟也因戰略地位的重要,連同周圍4.6平方公里土地,在1796年被直接劃入泰國版圖,泰國人稱之為“考帕威寒山神廟”。 

  1883年,入侵越南南方的法國人宣稱自己獲得本屬越南的半個柬埔寨宗主權,並向泰國討要另一半,甚至試圖染指泰國本土。1893年7月13日,法國海軍借口“慶祝法國國慶”,發動針對泰國的“河口戰爭”,戰後泰國被迫將湄公河東岸和河中全部島嶼割予法國,泰國軍隊撤出湄公河西岸的尖竹汶府,並不得在馬德望府、暹粒府(今均屬柬埔寨)和湄公河西岸25公里範圍內建設軍事設施,法國且向泰國要求治外法權。1904年2月,泰王拉瑪五世被迫同意和法國進行勘界談判,試圖以放棄在柬埔寨的宗主權為代價,換取泰國本土的主權獨立。根據1907年3月簽署的《法國-暹羅(泰國舊稱)條約》,法國放棄對泰國的治外法權要求,交還丹賽、達叻,從尖竹汶府撤軍,泰國則放棄柬埔寨宗主權和詩梳風、馬德望、暹粒3府,暹羅和法屬高棉在扁擔山脈以分水嶺為分界線。 

  如果按照這個條約,帕威夏神廟應在泰國境內,但由於神廟處於戰略制高點,負責勘界的法國軍官在地圖上作弊,故意塗改分界線,讓帕威夏神廟被劃在法屬暹羅一方,而這個小動作在當時卻瞞過了急於簽約、地圖知識匱乏的泰方。泰國內政部長對地圖簽字認可,1925年、1937年兩次修約談判,泰方均未表示異議,儘管他們在1935年即已發現地圖有問題,卻懾於法國的強大而只表示了不滿,繼續沿用舊地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