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秦輝:中國歷史的延續與斷裂

http://www.CRNTT.com   2010-10-28 08:36:15  


 
  那麼這種做法當然是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分權完全不一樣的。我們講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權利肯定是分散的。分散的原因很簡單,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主體肯定是多元化的,我要賺錢,你也要賺錢,我們各自有各自的權利,這叫分權。可是當時沒有真正的地方利益,地方並不是利益的主體。這里所謂的分權我打個比分,就像皇帝號召後宮在化妝技巧上要發揮各自的積極性,每個人都要化得爭奇鬥艶,讓皇上看了很高興。這叫不叫分權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叫分權,把化妝的權力交給了這些妃子。這些妃子和市場經濟中的分權最大的不同點就是這些妃子都不是利益的主體,這些人都是皇上的依附者。但是這樣的做法對統一的計劃,對科學的、理性的計劃而言的確是有很大的破壞。這些搞法就使得中國經濟變成了一種大轟大嗡的經濟,通常講的首長工程,這種經濟搞得最極端的時候就是文革期間。

  文革一開始就把計委取消了。這里我要講一個人,其實這個人的人品應該也是不錯,但是他不懂什麼計劃,他就是余秋里同志,帶領幾個軍人建立了一個生產小組,就取代了計委的特權,由他們按照軍隊下命令的方式在那里安排中國的經濟。計委被取消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像這樣的經濟當然不是市場經濟,但是它是計劃經濟嗎?恐怕很難說。這樣的變化從56 年到文革發展到了極端,我們也只能從這樣經濟背景下才能真正理解中國改革的一些基本特點。

  中國的改革現在很多人說跟東歐的改革有很大的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有些人說他們搞的是休克療法,而我們搞的是漸進改革。其實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我就不詳細展開了。最簡單的說法,所謂休克是說在他們那種背景下做出私有化的決定是很容易的,但是具體的私有化過程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民主國家,不能說把大家的東西想給誰就給誰,只有在我們這種體制下才能有這種.優越性.。所以私有化的決議很容易做出,但是真正落實到企業上往往要經過非常複雜的博弈。但是中國改革有一個特點,中國改革的初期大家並不知道要向何處去,大家唯一的一個共識就是我們要從什麼地方走出來。講得簡單一點就是我們要從1956 年以後形成的那種中國式的社會主義或者毛式的體制中走出來,走向哪里我們不知道。走出這樣的體制可以有兩種走法,一種就是搞市場經濟,另一種就是陳雲同志所主張的。陳雲骨子里認為蘇聯搞得很不錯,中國之所以搞壞了是因為毛主席另搞一套,把好的計劃經濟給搞垮了。

  毛主席從1956 年以後一直強調的就是反對修正主義,這個修正主義是什麼?可不是市場經濟,修正主義就是指的蘇聯搞的那套。毛澤東如果說和陳雲、劉少奇這些人,除了權力之爭外還有什麼思想上的分歧,不在於劉少奇這些人想搞市場經濟,而在於毛澤東的大轟大嗡那種運動經濟,和劉少奇、陳雲這些人想搞比較理性的計劃經濟兩者之間有了很大的衝突。而中國的改革在最初階段,用現在的毛左派的話就是修正主義卷土重來。鄧小平曾經說過,中國改革其實不是78 年開始的,75 年就開始了。所謂75 年開始指的就是鄧小平當時講的整頓。什麼叫整頓?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整頓和市場經濟沒有絲毫的關係。其實就是要放棄毛澤東時代那種胡鬧的做法,恢復比較嚴格的、比較理性的計劃經濟。我不引用經濟數據,大家只要看那個時候的文學作品就知道了,我國改革初期出現了一大批所謂的.大廠文學.,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很有名的蔣子龍先生的《喬廠長上任記》。

   這個《喬廠長上任記》發表以後,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它有很濃的剽竊色彩,因為它非常像蘇聯的大廠文學。我們經過那個時代的人都知道,在反修時期,把蘇聯的一些.大廠文學.作為批判的對象,其中有所謂的《你到底要什麼》,《當代英雄》等等,這些故事講的和《喬廠長上任記》一樣,講的都是一個非常能幹的業務廠長,擺脫政治掛帥的干擾,搞專家治廠,嚴格規章制度,搞好經濟核算,然後成功的完成了計劃。這個廠長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是他不喜歡政工人員,第二,這些廠長都不知道營銷。這些廠長不是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企業家,他們只管生產,至於生產出來的東西有沒有銷路是不管的。那個時候體制就是計劃經濟,按照一個科學的計劃,分工你幹什麼,你把它幹好。可是我們知道東歐的改革不可能這樣改,因為東歐計劃經濟已經搞了幾十年,已經不能再理性了,已經理性到極端了,所以他們只能放棄這個計劃,當然要面臨很大的衝擊。由於我們在毛澤東時代根本就是在胡鬧,只要你不胡鬧,怎麼搞都會比以前好,即使搞計劃經濟,也會比以前好。所以我們國家1975 年以後到1978 年,中國的改革的確是有了一個很大的變化。但是這個變化與其說是在走向何處上發生了變化,還不如說是在走出何處方面發生了變化。而無論走向何處,都比原來那種狀態好,這是中國改革初期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