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如何看待俄羅斯經濟“向東看”?

http://www.CRNTT.com   2015-03-14 11:39:44  


 
  李中海(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

  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俄羅斯與西方關係急劇惡化,美國和歐盟對俄進行了多輪嚴厲制裁,俄資本外流加劇,又逢國際油價下跌,導致盧布貶值,俄羅斯經濟增長前景暗淡。在此背景下,中俄經貿合作,尤其是大項目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兩國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天然氣談判,先後簽署了兩國間東線和西線天然氣管道協議和天然氣購銷協議;兩國在油氣資源開發領域的合作取得積極進展,非能源領域的合作也在不斷深化。因此,有輿論擔心,中國與俄羅斯加強經貿合作可能產生巨大風險,中俄經貿合作可能成為一個陷阱。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要冷靜客觀分析俄羅斯所面臨的困難和對外戰略取向,以此為基礎,調整心態,積極穩妥地推進中俄經貿合作邁上更高水平,深化兩國經貿合作正當其時。

  首先,應該看到,俄羅斯在與西方關係惡化情況下,將其合作重心轉向亞太地區,並不是一種根本戰略的調整,而只是應對當前困境的權宜之計,歐洲仍然是俄羅斯對外政策及經濟合作的首要優先方向。

  1.俄羅斯尚未形成清晰的亞太戰略。從歷史上看,俄羅斯作為橫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其對外戰略取向總是在東西方之間徘徊,“是大西洋(600558,股吧)主義還是斯拉夫主義,抑或是歐亞主義”?這一問題長期困擾俄羅斯社會,但亞太地區從來不是俄羅斯對外戰略的首要方向。當前國際政治經濟環境雖然已發生很大變化,亞太地區正成為繁榮穩定的地區,但俄羅斯還沒有做好將戰略重心轉向亞太地區的準備,加強與亞太國家的合作仍然是平衡西方的需要,充其量含有借助亞太國家促進其遠東、西伯利亞地區發展的考慮。

  2.俄羅斯對外經濟合作的重心在歐洲,恢復與歐盟國家的合作是其根本目標。俄羅斯的天然氣貿易以向歐洲出口為主,其絕大多數人口和主要工業基地也在西部,俄羅斯無法逃脫其“歐洲宿命”。俄羅斯經濟發展部部長烏留卡耶夫在與俄德兩國商界人士會面時也明確指出,俄羅斯希望與歐盟重啟對話,歐洲認為俄羅斯已轉向東方的判斷是不準確的;俄羅斯加強與亞太國家的合作,只是為了尋求貿易和投資的平衡;俄羅斯與歐洲的貿易額是與中、日、韓及東盟所有國家貿易額總額的3倍,加快與亞太國家的合作,不會損害俄羅斯與德國和歐洲的關係,而只是俄對外經濟活動的一種補充。

  3.俄羅斯社會對將戰略重心轉向中國仍存在疑慮心理。俄《政權》雜誌副主編、中國問題專家加布耶夫在一篇文章中坦承,在過去一些年裡,俄羅斯對中國企業曾有過不成文的規定,防範中國企業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擴大影響,同時凍結兩國間在基礎設施領域的合作等。他認為,在當前情況下,俄各界對中俄經濟合作的疑慮仍然存在,如俄羅斯不希望成為中國的“能源附庸”,擔心中國勞動力在俄扎根立足等。因此,雖然俄羅斯官方對中俄經貿合作的態度較前趨於積極,但不會無條件倒向任何一方。

  其次,中俄加強經貿合作,既是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和維護各自發展利益的需要。中俄經貿合作有其內在邏輯,雖然俄羅斯西部地緣政治緊張為加強中俄合作提供了新的機遇,但即便沒有這樣的機遇,中俄經貿合作也只能加強不應減弱。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雖然中俄經貿關係開始向更高水平邁進,但仍存在一些無法回避的問題。

  1.兩國經濟融合程度仍然很低。從2015年1月1日起,俄羅斯與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共同建設的歐亞經濟聯盟正式啟動。中國作為歐亞大陸第一大經濟體被排除在一體化進程之外,不利於歐亞地區走向高度的經濟融合。

  2.兩國貿易額仍處在較低水平。2013年中俄貿易額達到892.1億美元,中國連續4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夥伴,但距離兩國領導人提出的到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 000億美元、2020年達到2 000億美元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相比之下,2013年俄羅斯與歐盟的貿易額為4 170億美元,中日雙邊貿易額為3 125.5億美元,中美貿易額更達5 210億美元,都遠遠超過中俄兩國的貿易額。

  3.中俄兩國相互投資規模不大。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對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44.2億美元,中國實際使用俄直接投資累計8.5億美元。中美雙邊相互投資及歐洲對俄投資都遠遠高於這個數字。由此可見,中俄經貿合作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今天的中俄經貿關係,不是合作與不合作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強和深化合作的問題。但同時應該看到,未來一個時期,由於俄羅斯與西方關係難以緩和,加之俄經濟陷入低迷,尤其是盧布幣值不穩,中國對俄經貿合作風險將隨之提高,有必要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作出努力:

  第一,要統籌發展與西方和俄羅斯的合作。中俄各領域合作歷來不針對第三方。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以開放的胸襟,廣泛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成果,西方國家的經濟管理方式、資金和技術仍然是中國現代化的借助力量。對俄外交是中國建設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體系的組成部分。兩者在中國對外戰略中並不矛盾。

  第二,堅持互利雙贏原則,深化大項目合作。國家間經濟合作應以各自利益為出發點,既要照顧夥伴國的利益關切,又要客觀科學地進行經濟利益評估。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不至於出現“誰吃虧誰占便宜”這樣的爭論。中俄兩國達成一系列大項目合作協議,落實和深化大項目合作,有助於解決長期困擾兩國關係中“經濟合作落後於政治關係”的問題,同時也會為兩國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第三,加強微觀環境調研,規避市場風險。由於國際制裁、油價下跌、盧布貶值以及資本外流,俄羅斯的金融風險顯著上升,其中盧布貶值的風險直接關係到外國直接投資和商貿活動收益。同時,俄羅斯投資環境欠佳,投資運營成本較高,基礎設施發展滯後,行政壁壘重重,也是對俄經貿活動中必須考慮的老問題。

  第四,尊重經貿合作規律,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中俄經貿合作要尊重經濟規律,以市場化方式進行經貿合作;要充分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兩國政府應側重於建立經貿合作的制度和規則,讓企業在中俄經貿合作中充分發揮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