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如何看待俄羅斯經濟“向東看”?

http://www.CRNTT.com   2015-03-14 11:39:44  


 
  韓爽(遼寧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遼寧大學轉型國家經濟政治研究中心專職研究人員)

  中俄經貿合作在烏克蘭危機和俄羅斯“向東看”背景下有了進一步提升的契機,而且在能源、軍事技術、金融和區域開發等方面也確實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但對於新形勢下中俄雙邊經貿合作提升的利弊得失,分歧和爭論的聲音卻越來越大。不少人認為,俄羅斯現在處境困難,我們應該提高要價,已經簽署的經貿合作協議,如貨幣互換、天然氣長期供貨合同,我們吃虧了。而且,俄羅斯現在四面楚歌,我們提高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水平,是會把我們拖下水的。那麼,如何科學理性地看待當前中俄經貿合作水平提高的契機和實質性合作推進的利弊得失?應該首先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一)中俄經貿合作水平的快速提升不僅僅是“鳳求凰”的結果

  俄羅斯“向東看”背景下中俄經貿合作水平的提高,真的僅僅是俄羅斯單邊的“不得不為”的結果嗎?如果是俄羅斯對中國的“鳳求凰”,中國就可以坐地漲價嗎?

  毫無疑問,隨著國際風雲變幻,美歐地緣政治戰略步伐踏著“阿拉伯之春”的步子走向烏克蘭的時候,大國博弈在2014年春天之後演變成了俄美之間的戰略對抗。俄羅斯借用歷史問題在烏克蘭危機中把克里米亞收入囊中,觸動了二戰後雅爾塔體系的國際秩序根基,也觸動了冷戰結束後西方價值和秩序體系的制高點。俄羅斯在安全問題上不惜一切代價的決絕態度也暫時斷了自己借助西方資源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後路,並因此不得不在國際大博弈格局中選擇“向東看”的外交戰略布局。2014年春天以來,俄羅斯不但在與中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合作中採取了更加積極的態度,而且一改過去“唯歐洲是重”的做法,在亞太地區積極擴展與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朝鮮以及東盟的合作。俄羅斯“向東看”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的看似權宜之計逐漸演變成決定俄羅斯未來幾年經濟政治走向的戰略。在烏克蘭危機和石油危機背景下,俄羅斯的“向東看”大大改善了中俄經貿合作的地緣環境,並推進了某些過去難以實現的領域的合作。

  但另一方面,提升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水平也是中國經濟和國家發展戰略轉型的需要。從經濟角度看,中國經濟發展的資源約束日益嚴重,對進口能源原材料的依賴在短期內不會根本改變。俄羅斯作為能源原材料大國,是中國對外經濟合作的重要戰略方向,提升相關領域的合作水平,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同時,從外交戰略看,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11月28~29日的外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最能說明問題。習近平強調,當今世界是一個變革的世界,是一個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的世界。中國已經進入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階段。我們觀察和規劃改革發展,必須統籌考慮和綜合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國際國內兩類規則。我們要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正確義利觀,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14]。對照習近平主席關於中國對外戰略的要求,提升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水平,正是這種正確義利觀下堅持互利共贏開放戰略的體現。中俄經貿合作水平的提升絕不是單邊的“鳳求凰”的結果。

  (二)中俄能源和金融合作協定的得與失

  那麼,如何理解盧布貶值和油價下跌背景下對中俄能源、金融合作的質疑?

  毫無疑問,在歐美一輪又一輪的制裁下,俄羅斯國內融資成本不斷上升,俄羅斯十年期盧布國債收益率達到五年來的最高點(2014年11月26日為14.63)。與此同時,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從每桶100美元一路下挫到每桶70美元之下。經濟制裁加上石油價格下跌的雙重衝擊,使得俄羅斯的國內財政狀況和金融狀況越來越嚴峻,盧布匯率自2014年第三季度以來兌美元貶值超過30%,50盧布/美元的整數匯率大關越來越脆弱,盧布對人民幣匯率也從5盧布/元人民幣一路下滑,衝破8盧布/元人民幣大關。在這種情況下,有人擔心,中俄簽訂的總額1 5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給中國造成了巨額損失,中俄之間的長期天然氣合同和原油供貨合同也因為現貨價格暴跌損失巨大。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不了解國際經濟合約的常識,在油價下跌、盧布貶值、俄羅斯國內經濟狀況令人堪憂的情況下,擔心中國此時加強與俄羅斯的合作會將中國拽入泥潭,也許事出有因。但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擔心是不必要的。

  首先,就中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而言,中國人民銀行與俄羅斯聯邦中央銀行簽署的是規模為1 500億元人民幣/8 150億盧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在此暫且不論俄羅斯只是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20多個國家之一,並且貨幣互換金額也不是最大。實際上,那種認為盧布貶值或預期貶值使中國蒙受損失的說法,是沒有弄清楚貨幣互換協議中折算本金的匯率是即期匯率或者是即期匯率加減通過利率平價理論計算的遠期升貼水率,而且貨幣互換協議是個備用協議,啟用時才按市場的即期匯率進行操作。根本不存在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後,按協議價格執行兌換,進而因為匯率變動帶來損失的問題。退一步講,在美元霸權下,中國的經濟主權安全風險敞口相當大,這是我們呼籲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原因。通過與一系列國家簽訂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穩步推進雙邊貿易中的本幣結算,一方面可以避免依賴美元中介的匯率風險,另一方面有利於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而推動國際貨幣體系向有利於我們的方向演化。

  其次,就石油天然氣能源合作而言,天然氣購銷合同中的“照付不議”條款飽受爭議。這需要從專業和長期兩個方面看。從專業角度看,所謂“照付不議”,是天然氣供應的國際慣例和規則。它是指在市場變化情況下,付費不得變更,用戶用氣未達到此量,仍須按此量付款;供氣方供氣未達到此量時,要對用戶作相應補償。如果用戶在年度內提取的天然氣量小於當年合同量,可以三年內進行補提。中國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的價格因涉及商業秘密而沒有公布,在價格未知的情況下單純地糾結於一個慣例條款進而判斷中國受損顯然不妥。另一方面,能源價格下跌會是未來30年的長期趨勢嗎?恐怕任何人都不能下此判斷。石油天然氣作為不可再生能源,歷史上的長期價格趨勢雖然偶有下跌,但大趨勢是持續上漲的。這是因為在能源技術未獲突破之前,對石油天然氣能源的依賴是世界經濟的大趨勢。而世界經濟的長期趨勢是上漲的,對能源的需求在長期裡是逐漸增加的,同時,石油天然氣的能源開採成本也是逐漸上升的。因此,目前的下跌怎可作為中俄天然氣長期供貨合同給中國帶來損失的依據。石油供應更是隨行就市的,也不存在長期合同損失的問題。

  (三)看待中俄經貿合作要“風物長宜放眼量”

  目前,俄羅斯面臨歐美制裁和石油價格下跌的雙重打擊,國內經濟境況的確非常困難,進口消費品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加劇,國內融資成本上升,金融資源枯竭,再加上國際投行所謂的俄羅斯2015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概率達到70%的專家分析,似乎俄羅斯經濟崩潰、社會危機和政治動蕩已經是呼之欲出的結局了。在這種嘈雜的聲音中,國內有人甚至認為,中國與俄羅斯經貿合作的加強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韙”,給俄羅斯行將崩塌的強權和民族主義背書?必須指出,這種看法是短視的,而且也是缺乏常識的。

  俄羅斯是一個資源豐裕的大國,同時又是一個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自豪感的國家。誠如普京所言,歷史上曾經有外部強權,如拿破侖、希特勒試圖讓俄羅斯屈服,但從來沒有得逞過。那麼,目前這個剛剛經受轉型性社會政治經濟危機洗禮而重新走向穩定的俄羅斯會因為歐美的制裁和目前的石油危機而崩盤嗎?另一方面,歐美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儘管經濟復甦步伐遲緩,但在國際上推行諸如“阿拉伯之春”和“顔色革命”的步伐卻從來沒有停止過。俄羅斯如果撐不下去,最終完全倒向西方,中國在歐美試圖用西方價值觀一統天下的戰略進攻下,會有和平穩定的建設環境和自主安全的政治經濟發展嗎?

  綜上所述,理性看待俄羅斯“向東看”背景下的中俄經貿合作,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放在國際大背景下觀察,要看到國際格局和地緣政治經濟格局變化中世界主要力量的意圖和力量對比;其次,看待俄羅斯目前的“向東看”和中俄經貿合作的歷史機遇,還要用歷史的尺子去衡量,把眼前得失與長遠需要放在一起衡量;最後,中俄經貿合作還要放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戰略需求中觀察。民族復興,發展約束,戰略布局,是相輔相成的大謀略。“風物長宜放眼量”,戰略、策略和戰術要分得清楚,才能更好把握俄羅斯“向東看”背景下中俄經貿合作的機遇和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