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刻不容緩

http://www.CRNTT.com   2013-11-29 08:57:43  


 
  三、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推進耕地的適度規模經營

  文章指出,耕地經營規模的選擇,必須從當地的實際狀況和所處的發展階段出發,既要考慮當地農業資源禀賦的狀況,又要考慮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水平和農業人口的轉移程度,還要考慮農業資源分配對社會公平的影響。中國人多地少,不具備新大陸國家(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可以普遍發展大規模家庭農場的基本條件;而改變“半城鎮化”現象的長期性,又決定了多數有外出就業人員的農民家庭在短期內還不可能放棄對耕地的經營。正是在這樣的複雜背景下,推進中國現階段的耕地規模經營,就特別要注意把握好規模的適度。

  耕地經營規模的變化,既是技術演進的過程,更是社會變遷的過程,因此不能只看效率這一個指標。中國目前還有約1.9億戶農民家庭在經營耕地,如果要達到戶均經營百畝左右的耕地規模,那就需要轉移出90%以上的農戶,這顯然不是在短時期內能夠實現的。上海市鬆江區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都比較快,全區86%的農村勞動力已轉向非農產業就業,具備了加快耕地流轉、集中的條件。這個區從2007年開始探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目前全區80%的糧田由1206戶家庭農場在經營,戶均經營耕地面積113.3畝。在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支持下,夫妻倆一年種兩季,年純收入一般可在8萬元左右,與上海市城鎮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不相上下;而那些利用剩餘勞動時間代公司養豬的家庭農場,每年還可再增加純收入六七萬元。由此來看,目前鬆江家庭農場的經營規模就基本適宜。

  吃住都在家、農業社會化服務降低了勞動強度、收入又不低於城鎮居民,家庭農場這種形式就對鬆江區的大多數農戶有了吸引力,家庭農場主便成了搶手的好職業,家庭農場的耕地規模暫時就不必、實際上也難以擴大。鬆江區的實踐表明,耕地經營規模的擴大,必須與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狀況相適應,必須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能力相適應,必須與多數農民所期盼的收入水平相適應。讓更少的人經營更多的耕地,農業的效率和經營者的收入肯定都會更高,但與此同時,也必須考慮如何使更多農民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因此,確定合理的耕地經營規模,應當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放在促進社會進步和社會公平的大背景下來統籌考慮。

  四、在家庭經營基礎上推進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

  文章提出,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差距很大,其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差異很大,農業經營者生產的農產品又各不相同。在工業化、城鎮化的帶動下,農業勞動力正在大規模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因此,在家庭經營這一基本形式的基礎上,農業必然會根據生產經營的實際需要,演繹出多種多樣的具體經營形式。

  據有關部門統計,到2012年底,中國農村承包集體耕地的農民家庭約2.3億戶,其中有約4440萬戶發生了流轉出承包耕地的行為(占承包農戶總數的19.32%);目前仍在耕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家庭約1.9億戶,他們經營的耕地面積,占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92.5%。這表明,農民家庭仍是中國農業中最主要的生產經營主體。但隨著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戶承包耕地經營權的流轉,其他各類新的農業經營組織形式也在發展。目前,全國已發展起農民專業合作社68.9萬個,入社成員5300多萬戶;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30餘萬個,帶動的農戶約1.18億戶;此外,據不完全統計,各地仍對農業實行由集體統一經營的村、組約有2000個,江蘇省江陰市的華西村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同時,租賃農戶土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工商企業也在逐漸增加,全國約有2556萬畝耕地由企業在租賃經營。

  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是農業向現代化演進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一方面,由於農業人口的轉移,原來由各家各戶自己經營的承包耕地經營權有了流轉和集中的可能;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開始走向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生產。這兩方面的變化都在催生各種新的農業經營形式的成長。從各地已有的實踐看,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的效率,不同農產品的生產往往會對經營形式提出各不相同的要求。例如,糧棉油糖等大宗產品的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耕地的經營規模。因此,通過流轉承包耕地的經營權實行土地經營規模的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便在這一領域應運而生。瓜果蔬菜花卉等鮮活農產品的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品種選擇、栽培技術和市場營銷等,通過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這方面少數“能人”的帶動作用,因此,由專業合作社生產這類產品就受到農戶歡迎。現代化設施農業和規模化養殖場,對技術、投資、管理和營銷等方面的要求,超越了大多數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能力,更適合引入社會資本實行企業化的經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