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趨向

http://www.CRNTT.com   2021-12-26 00:02:23  


 
  二是“台灣主體意識”的增強為大陸“反獨促統”增加困難。由於台灣青年世代很容易對政治問題的認識表面化、簡單化,並且在政治參與中比較感性、激進且活躍度較高,因此容易被“台獨”勢力利用。除了主動籌組偏綠的政黨、社團外,會在民進黨的“台獨”運作中充當“工具人”,如“反服貿運動”等,並容易被欺騙誤導投身到與“港獨”、“藏獨”的勾連活動中,對於涉藏、涉港等反華議題進行聲援,使敏感事件在短期內的發酵力增強,加劇兩岸的緊張,引發不良後果,需引起高度重視、遏制消解。

  三是政治態度的變動性有利於大陸對台青年工作開展。儘管受“台獨”思潮與西方文化洗禮的台灣青年世代與大陸有一定的疏離感,但青年世代的意識形態尚未定型,對“獨立”概念缺乏準確的認識,大多處於“盲目獨”、“被動獨”“游離性”等情況且願意接觸新的事物與新的理念,同時青年世代對於新的交流平台與資訊渠道的掌握能力也比較強,與大陸的接觸面廣泛,接觸渠道多元。即便在經濟和惠台措施的多方友好舉措下,雖然實現認同和互信還需要進行深入細緻的工作與投入,但還是有拉進兩岸距離的效應。

  三、趨向引導與相關思考

  當前台灣青年世代的政治參與方式己有顯著改變。總體來看,台灣青年世代是大陸對台工作重點關注的群體之一。在中美戰略競爭全面升級,民進黨當局“倚美反中”、“謀獨抗統”背景下,針對台灣青年群體政治態度變化的消極性與重要性,大陸應進一步落實落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政策措施,要依據新形勢新要求及時調整對台青年工作,因應施策。

  (一)將“非台獨”因素從“台獨”中分離出來,並加以正向引導,從根本上消解“台獨”的社會基礎

  1.將“台灣意識”從“社會台獨”中分離出來

  “社會台獨”是以確立“台灣獨立”為價值取向,以社運團體為組織形式,以“去中國化”為主要特徵,以維護“台灣社會主體性”為鬥爭策略,為“台獨”服務的政策主張和社會運動。台灣民眾在特殊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台灣意識”,主要是基於台灣生活的經驗,是台灣民眾在台灣所形成的地方性的自我認同意識,蘊含對方言、文化、宗教、習俗、共同的歷史經驗等方面的自我認同,是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等地方文化與台灣特殊歷史經驗相結合的產物,而不是在宏觀的、整體的國族主義的歷史敘事中體驗和感知的國族變遷。

  “台灣意識”的內核是對於台灣特殊歷史的認同,是台灣民眾鄉土意識的集中表現,台灣意識不能與“台獨意識”完全劃上等號。“台灣意識”在新的歷史時期同樣蘊含有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和共同發展的良好願景。“台灣人”或台灣本土意識既不同於“北京人”、“閩南人”等屬於中國身份之下的鄉土認同,也沒有上升為獨立於“一個中國”的國家認同,而是處於“國家認同”與“鄉土認同”之間的一種“懸浮”的認同狀態。將“台灣意識”從“社會台獨”中分離出來,並加以正向引導,有助於爭取台灣民眾的大多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