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台灣青年政治態度與趨向

http://www.CRNTT.com   2021-12-26 00:02:23  


 
  (一)台灣青年政治態度是影響島內政治格局重組的重要因素

  一是淪為政黨競爭工具。台灣青年積極通過政治參與表達政治態度的變化以及對台灣社會日漸增強的影響力引發藍綠陣營的競相爭奪。國、民兩黨都專門設置青年工作運作機制,制定體系作戰方案以贏得青年選票。民進黨一直注重經營青年群體,通過基金會、訓練營、培訓班等方式增進與青年的聯結,同時在黨內釋出職位選任能力突出的青年並推選曝光率高的青年參加選戰。國民黨因受“百年老店”,作風官僚形象拖累,對青年吸引力不如民進黨。但在選舉連番滑鐵盧的情況下,國民黨開始推行黨中央年輕化、青年工作機制化、青年政策實效化,效果尚待觀察。然而在“病態化”台灣民主選舉態勢下,青年選民的選票多數淪為政黨競爭的工具。台灣青年的政治素養和鑒別分析力,亟需進行正向引導與全面提升。

  二是推動第三勢力的發展。台灣社會尤其青年群體早已厭倦藍綠惡鬥,但受兩黨制固化的影響,第三勢力的發展受困於制度限制難以衝破藩籬,推動體制改革。然近年來,由於青年力量的加盟,第三勢力有崛起之勢,立法機構四個黨團中青年籌組主導的“時代力量”黨占有一個名額,以青年群體為主要支持力量的“白色力量”領軍者柯文哲籌組的民眾黨占有一個名額。儘管目前仍難以扭轉民進黨一黨獨大的局面,但仍能在重要議題上對民進黨形成牽製作用。

  三是民粹主義主力軍。民粹主義抬頭是全球性政治現象。台灣地區在90年代開始的政治動員,種下了民粹主義的禍根。台灣地區選舉政治下出現的泛政治化的趨勢,已經逐步演變成為激進的、自私的、敵對的社會運動。在選舉政治中,短期利用驅逐長遠利益,各種治理(就業、高等教育、選舉制度等)的困境,通過各種方式轉化為支持的政治意識和觀念,裹挾綁架誤導台灣青年。台灣青年政治傾向多逆主流社會並具有反政府、反建制、情緒化特性,且厭倦傳統政治人物與政治運作,期盼“魅力型領導人”的出現,往往容易被利用成為台灣民粹主義現象中的支持主力。台灣地區的“野草葺”“反核四”“白玫瑰”、“太陽花運動”等運動,不斷滋生和鼓勵著台灣地區民粹主義思潮的發展。台灣地區2016年的“大選”就是典型的民粹運動式選舉。在整個選舉的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台灣青年表現出情緒化、組織化和信息化動員的運動式特質,又缺乏核心、體系化的意識形態和穩健、理性的政治價值觀,並深陷其中。

  四是提升公共政策關注度。青年群體關注台灣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遠超過統獨議題。台灣地區的政經發展困境首先波及青年群體。失業率攀升、物價上漲、高學費、高房價,再加上就業不穩定、薪資低下、勞動保障有限及福利削減等風險,使台灣青年普遍面臨“失業、低薪、貧困化”的生活困頓與生存危機。在政治參與高漲帶動下,台灣青年積極通過制度內方式如“公投”、質詢等以及非制度方式如街頭抗議等提出相關社會議題,主張“世代正義”和“分配正義”,爭取影響政策導向,在一定程度上對民進黨執政形成制衡與監督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