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智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追求“穩定的善政治理”
  中評社香港11月1日電/台灣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楊開煌教授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發表專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芻議》。作者認為,在此時此刻立足中華民族再次復興立場應該是正逢適時,當然在這樣反思中,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立足“反西方”立場,因為西方當代文明的確為人類締造今日世界和可預見明日世界;而我們也不可能反共產主義,因為正是共產主義道路引導中國大陸現代化進程,社會主義的價值和方法,已經滲透進近代中國的價值理念中,形塑中國人現代性規範;我們更無法反中國傳統,因為那正是我們之所以為我們,以及我們唯一可以前往的歸宿。因此我們必須“立足自主,不棄西方,善於綜合”地努力探索,嘗試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是回歸“人”根本,依據歷史經驗、中西學理、當代科技以及“人”和人們未來發展需要,去建構一套開放而包容的新政治理論,以便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平等地對話,找回屬於中國的話語權,復興中華民族智慧,重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文章內容如下: 

  上世紀中國剛剛打開大門,絕大多數的中國知識分子幾乎是第一次有機會,真正看到中國以外的世界領先中國幾代的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當年的中國知識分子不禁發出,中國面臨“開除球籍”的危機,從而強化了“改革”、“開放”的社會基礎,這使得全中國、全民族、全社會持續不懈地推動“改革開放”。從近代中國因應變局的歷史來看,“改革開放”是中國的“新自強運動”,加上“新五四運動”,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之中,中國不僅在硬實力方面逐步崛起,如今進入了軟實力的反思和崛起。然而反思比崛起容易,“反思”要的是反對,反得合理與否是次要的,“崛起”則需要創新式重建。從辯證法的“正、反、合”規律來比喻,“正”是原本的狀態,“反”是對立的階段,是必要的過程,但是“創新”才是“合”的階段,也是發展的真正的目的。 

  一、從“中體西用”到“後殖民”心態 

  晚清之際,中國連續迭遭西方國家的侵略,以致於清政府完全無法因應,名相李鴻章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論斷,因而提出要“加強海防,以應對變局”。此時朝中大臣正在推動自強運動(洋務運動),這是當年的中國精英面對變局的方法,他們正在試圖學習西方的技術,即“師夷長技以制夷”(1842年,魏源編寫了著名的《海國圖志》提出的觀點),1861年(咸豐十一年),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進一步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4月,南溪贅叟在《萬國公報》上發表《救時策》一文,首次明確表述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概念。次年,禮部尚書孫家鼐《議復開辦京師大學堂折》中再次提出,“自應以中學為主,西學為輔;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張之洞於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勸學篇》,重申“舊學為體,新學為用”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式以圖自強,對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