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 
中評智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

http://www.CRNTT.com   2020-11-01 00:02:04  


 

 
  按香港文匯報透露“1984年,中央決定各級黨委對幹部的管理由原來的‘下管兩級’調整為‘下管一級’。中組部就祇管省部級幹部了。”隨著這次調整,中組部負責管理的“中管幹部”人數由1萬3,000多,縮減到4,200多,擔子一下輕了很多。到了中共組織部1990年所發“關於修訂《中共中央管理的幹部職務名稱表》的通知”中提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組織部正副部長和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的幹部、人事司(局)正副司(局)長的任免,仍按中發[1986]4號文件的規定執行,事先要徵得中央組織部的同意”之外,又增加瀋陽等14個副省級的市委書記、市長以及1988年9月移交國務院管理的第一汽車製造廠、北京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54個企、事業單位黨委書記的任免,都要事先徵得中央組織部的同意,足見人數是有所增加的,對中共官員而言,進入“中管幹部”行列後,不光是級別上的上升,仕途空間也得以擴大,可以“跨地區、跨類型”地任職,從而幹部得到實戰型的、豐富的、複合的行政歷練,所以列入“中管幹部”才有機會,依當前來看,中國大陸現行的這一套接班人制度,被在大陸山東大學任教的外藉教授貝淡寧稱之為“垂直民主尚賢制”,⑨其實這也與中國傳統帝王對皇子培養,最後從中選賢繼位的方式類似,而中國共產黨增加更複雜選拔指標,一級一級考驗和最後法定選舉程式,才能接班領導。所以中國共產黨接班人必須忠誠、品德、素質、專業、學養、年齡及綜合能力,經過多重、多次、多項指標考驗之後,再經過選舉(不是西方的競選)法定程序才有可能晉升成為領導階層,之後在領導圈中鍛鍊數年才正式接班,這是精英選拔加上人民間接認可的制度設計,其領導權轉移,不論在權力交接、治理經驗、方向把握、政策延續,因應變局等方面均有巨大優勢,同時長時期綜覽全局的行政經驗,也使得領導人在應變決斷、指揮行政,團結民心等方面都可以相對從容,這樣的接班人自然是政治穩定、利國利民的最大保證,故而中共在改革開放後,每一任領導人都能目標明確,各依新局,接力奮鬥。這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重大的優勢,也是中國崛起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政權穩定”方面,若要治理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是祇有領導者一個人所能勝任,所謂“治國之要,首在用人”,必須有千百萬的各級幹部負責執行國家政策,而且幹部作為與表現更直接地、全面影響政權的穩定,特別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中共幹部培訓工作,逐步公開化、制度化,此一制度結合中國傳統考試選拔、管理外,又加上各級幹部培訓制度,幹部培訓內容包括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方針政策等政治教育,以及科學文化知識、業務知識、法律法規、經濟管理等專業性培訓。培訓方式則有黨校、行政學院、幹部院校、幹部專修班等多種管道。除幹部教育培訓制度之後,輔以掛職鍛鍊、境外培訓,最後幹部升遷仍須經過“公示過關”才能真正上崗,毫無疑問制度再好、再周延也不能沒有缺點,例如有文指出“在實際操作中卻更偏‘才’,在‘德’上出現思想意識較弱、貪污腐敗、權錢交易等負面問題”。⑩因此,習近平在第一任大力反貪腐的基礎上,成立“國家監察委員會”,以便加強對幹部監察力度。幹部能幹而不貪,政權自然穩定,江山才能長保,這是互利之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