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羅會議三巨頭 |
中評社香港6月13日電/導語【本文節選自汪輝《汪輝:琉球與區域秩序的兩次巨變》一文,標題為編者所加】在有關東北亞地區的戰爭與和平的討論中,琉球占據著一個特殊的但常常為人忽視的地位。它既是冷戰的構造,又是全球化的軍事結構的體現。討論琉球在冷戰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地涉及1943年開羅會議。當代琉球問題的核心是美軍的占領和由此造成的傷害,但軍事占領問題涉及整個區域的冷戰構造,我們需要了解這一構造形成的政治背景,並將國際關係的演變置於這一背景中加以分析。
作者簡介
汪輝,1959年生。1988年至2002年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討論琉球在冷戰中的地位不可避免地涉及1943年開羅會議。當代琉球問題的核心是美軍的占領和由此造成的傷害,但軍事占領問題涉及整個區域的冷戰構造,我們需要了解這一構造形成的政治背景,並將國際關係的演變置於這一背景中加以分析。
2009年冬季學期,我在斯坦福大學客座,趁便往胡佛研究所查閱所存蔣介石日記,並與美國外交檔案和中華民國檔案等資料相互參證,以弄清這次會議中有關琉球地位的討論。胡佛研究所所存蔣介石日記始於1917年, 終於1955年,系蔣氏家屬托存於該所。1970年代部分尚未開放,故無從了解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交還給日本前與蔣介石交涉的情況,但從中美關係其時正在發生的巨變(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正式訪問中國)推測,所謂美國曾計劃將琉球交給台灣的傳言是不大可信的。
開羅會議召開於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間,羅斯福、丘吉爾、蔣介石三位大國領袖及其隨行軍政首腦舉行多次會談。對於蔣介石而言,此次會議至關重要。首先,中國是一個弱國,在經歷了多年抗戰之後,與英、美兩大國共同開會討論戰後安排,對於中國而言,意義相當特殊;其次,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作為三大國領導人共同協商、討論,在其個人生涯中,這一事件也相當特別。在整個戰爭期間,在德、意、日同盟的對立面,一向只有三大國(美、蘇、英)之說,沒有“四強”的概念。在開羅會議之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蔣介石沒有受邀參加;[1]在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會見到訪的蘇聯人民委員會副主席兼外交人民委員會第一副人民委員維辛斯基(Andrey Vyshinsky,1883-1954)[2]時仍然只提“三強”(three powers);開羅會議後,羅、丘二人前往德黑蘭與斯大林見面,蔣介石卻獨自回中國了,會談框架仍為“三強”。但開羅會議奠定的基本框架在這時已經確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