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雲南全力打造中國通往東南亞、南亞的立體國際大通道。圖為瀾滄江.湄公河船運通道上的遊船。 |
中評社香港1月3日電/攤開地圖,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4,000多公里國境線與老撾、緬甸、越南山水相連,借助近年來相繼建成或正在建的公路、鐵路,可更加便捷地通向東盟各個國家。而雲南面向印度洋的定位,以及陸路運輸的時間優勢,讓雲南亦成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不可替代的部分。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成的結點,雲南邁出“對接東盟”的新步伐。
對接東盟前沿 雲南當橋頭堡
文匯報報道,為迎接自貿區建成,雲南提出通過建設交通通道、貿易通道、產業通道、生態通道、友好通道,把雲南建成“東連黔桂通沿海,北經川渝進中原,南下越老達泰新,西接緬甸連印巴”的國際大通道;形成通暢快捷的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創造貿易與投資便利化的條件,提升貿易的規模和層次;實現產業和產品開發的跨區域、跨國合作,提高雙方的經濟層次和產業水平。
自貿區激發三效應
通道建設讓雲南省找準了定位。雲南省商務廳副廳長李極明表示,將雲南的地緣優勢盡快轉變為經濟優勢,潛在優勢變成實在優勢,仍要靠大通道的建設。
雲南財經大學東南亞南亞研究所所長、雲南對外金融合作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召集人胡列曲教授認為,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產生貿易創造效應、投資促進效應和金融合作效應。在貿易規模進一步擴大的同時,巨大的自由市場將增加投資機會,吸引區外企業的投資,同時將產生區域貿易結算與匯兌、投融資服務平台及區域貨幣金融政策協調等貨幣金融合作需求,因此自貿區內貨幣金融合作即將全面展開。雲南省將在以上領域面臨巨大機遇。
雙向服務構架橋樑
經過幾年探索,雲南省更加明確了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中應“雙向服務”,構架橋樑的定位。今年雲南省委八屆八次全委會上就明確提出目標: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
有專家指出,“橋頭堡”的“橋”當是溝通太平洋、印度洋的“陸橋”。這一通道從昆明出發,東連中國東南太平洋沿海港口群,西經大理、保山、德宏,跨過中緬邊境,穿越緬甸北部,直達印度洋邊的緬甸西部港口。從這裡,中國太平洋經濟區的觸角可以通過雲南出境,西向跨越1,000公里,延伸至印度洋,繞避“馬六甲困局”,節省約4,000公里的運輸距離,形成從中國大陸腹地經雲南進入東南亞、南亞和中東,連接歐洲、非洲最便捷的陸海聯運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