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日電/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來臨之際,中國和東盟國家迎來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正式建立。這一源起於上個世紀末亞洲金融危機的區域性經濟架構,將在這一波全球性金融危機中為中國和東盟國家帶來經濟復甦的持續動能。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涵蓋了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6萬億美元,是繼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之後建成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貿易區。它將在自貿區內陸續實現90%商品零關稅的目標,為各國帶來雙邊貿易的進一步擴張和其他產業、投資等領域的密切合作。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是一項偉大的創舉,也是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的亮點。”中國前駐越南大使齊建國如是評價。
新華社報道,根據《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中國對東盟的平均關稅將於1月1日起從之前的9.8%降至0.1%,而東盟6個舊成員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對中國的平均關稅將從12.8%降低到0.6%,4個新成員越南、老撾、柬埔寨和緬甸,將於2015年實現90%零關稅的目標。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歷時10年。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中,東南亞各國在應對危機的過程中開始意識到合作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性,而中國當時的巨大市場也為它們走出危機提供了力量。2001年11月,在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和東盟達成共識,共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
“在危機面前,多一份合作就是多一份應對危機的力量。”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秘書長許寧寧說。
他指出,儘管外需持續低迷,這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並沒有給東盟國家造成如十年前般巨大的傷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近年來自貿區建設過程中逐漸加深的區域化合作。
來自中國商務部的統計顯示,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實施以來,中國已從東盟第六大貿易夥伴上升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億美元,年均增長24.2%。即使在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和影響下,2009年1到11月份,中國與東盟的雙向貿易的降幅也明顯低於同期中國對其他地區貿易的下降水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