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9日電/今年8月5日,美國海軍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皮爾號在奧斯塔公司美國造船廠下水。按照以前所簽訂的合同,皮爾號是約定建造的35艘瀕海戰鬥艦中的最後一艘。
瀕海戰鬥艦是美國海軍除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之外建造數量最多的水面艦,也是過去30多年以來交付該國海軍速度較快的艦艇之一。30多年間,瀕海戰鬥艦可謂問題頻出,許多不得不提前退役。瀕海戰鬥艦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水面艦?為什麼會呈現出這種發展態勢?請看本期解讀。
實施“由海向陸”戰略的產物
20世紀90年代,美國海軍開始實施“由海向陸”戰略,將戰略重點從控制海洋轉為實施近岸作戰和支援陸上作戰。為此,美國海軍啟動了“21世紀水面戰艦”計劃,建造瀕海戰鬥艦就是該計劃的一部分。簡單來說,美國海軍希望建造一批噸位較小、航速很快、成本較低的水面戰艦,代替佩里級護衛艦在一些距離海岸較近的水域行動,應對小規模衝突和低烈度戰爭。
2004年,美國兩家軍火商中標瀕海戰鬥艦建造項目。和以前不同的是,這兩家軍火商沒有“聯手”,而是各有設計方案。美國海軍的做法也與以前不同——決定同時採用這兩種不同的設計方案,先分別建造一批,然後再根據實際使用效果確定建造數量。根據這兩種設計方案建造的戰艦,就是如今的自由級和獨立級瀕海戰鬥艦(以下簡稱“自由級”“獨立級”),它們分別採用單數和雙數舷號。
從基本構造來看,自由級採用的是傳統單體船加鋁制上層建築設計,艦體外觀簡潔,機動性和適航性較好。獨立級採用的是鋁制三體船設計,外形較為另類,上層建築內傾,隱身性能較好。與自由級相比,獨立級擁有面積更大的飛行甲板,可以同時起降兩架中型反潛直升機,或者起降一架重型運輸直升機。
從動力裝置來看,自由級和獨立級都採用了柴燃聯合動力,分別配備2台燃氣輪機和2台柴油發動機。由於兩級艦所用動力裝置的來源不同,功率大小不同,因此航速方面也有差異,自由級據稱能夠達到47節的最大航速,獨立級最大航速略低於自由級,但仍可達40節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