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林建甫:去中國化是錯誤的,應改弦易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31 11:51:44  


  中評社台北8月31日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在新一期理財周刊發表文章說,最近的數據公布,中國第2季GDP達到1兆3350億美元,已經超越日本的1兆2860億美元。一般也預料,中國今年全年的GDP就可望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文章說,雖然人均仍低,但二大經濟體也代表中國的經濟實力,不能再小看。一方面,中國擁有影響全球、左右世界經濟的實力;二方面,經濟實力可讓中國擺脫貧窮,進入小康。小康後面就是龐大的內需,消費勢力的抬頭。

  過去累積經濟發展的成果,也是中國從世界工廠轉變成為世界市場的本錢。這不僅使得全球一流企業會爭相出口到中國,甚至更多投資人也將前仆後繼的投資中國。 

  伴隨中國經濟勢力的崛起,不僅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IMF)不約而同提升中國的投票權,就連經濟的協商平台,都由原本的G8移轉至中國有重大影響力的G20。此不僅象徵了中國話語權的擴大,更證實在世界秩序的平台上,中國的影響力在擴展。

  又因為金融海嘯,美元的信譽江河日下。歐洲的債信危機,也讓歐元巨幅貶值。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及人民幣的穩定性,讓人民幣成為新的國際貨幣。雖然人民幣不見得會立即的國際化,但大陸政府設計的人民幣貿易結算政策,會讓人民幣從結算貨幣逐步變成亞洲國家儲備貨幣。也會讓與中國周邊貿易的國家更加緊密結合,東亞會更穩固,區域整合的腳步也將會加快。

  中國現在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會是發展終點,而是在基礎建設完成下,開發大西部、發展服務業與進行生活品質的提升與產業轉型,這些最需要文化底蘊來助燃。

  文章說,中國的影響不只侷限在經濟上,經濟實力強大後,中國熱的熱度會再加強,文化會進行進一步的穿透。現在亞洲各國學習中國的熱潮,已經廣泛出現在漢字及中文上。華語的節目、影片、軟體,成為世界最熱銷的商品。中國文化將成為東亞凝結及發酵擴展的力量。

  這些文化的問題,正是台灣的比較優勢。台灣和中國為同文同種的民族,而且台灣未經歷文化大革命,所以台灣是世界保留中國文化傳統最完整的地方。簡體字愛人沒有心,廠裡空無一物,正體字就是比簡體字有文化內涵。現在中國熱、華文風,也正是台灣的商機。

  文章說,前幾年,去中國化是錯誤的。我們應改弦易轍,搭中國成長的順風車,揮別失落的十年。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