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人們常說“騙子不可怕,就怕騙子有文化”,在如今社會分工日趨細化、科學專業門檻越來越高的時代,一旦騙子“懂”科學並以“偽科學”為原料炮製流言,那後果將是誰也不願看到的。但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這樣的鬧劇卻不止一次地出現在公眾面前——
不管是與熱點新聞緊密相關的“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需穿‘防引力波輻射服’”“浙大已研製出‘量子隱身衣’”,還是事關人體健康的“一滴血就能測癌”“狂犬病疫苗無效”“受凍會導致關節炎”“坐月子絕不能吹風”,抑或是涉及食品安全的“紫菜粉絲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西瓜400天不腐爛是因為噴了防腐劑”,等等,幾乎無一例外都成了某一時間的熱談。
在前不久由北京市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台共同舉行的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會上,10位院士專家共同揭開這些“科學”騙局的內幕。清華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金兼表示,相比謠言,“科學流言”的產生一般指非主觀故意,大多受限於傳播人的知識和時空,經常披著科學的外衣反映社會的一些痛點和癢點。
以“浙大已研製出‘量子隱身衣’”為例。2017年,一則主題為“大爺瞬間消失”的視頻,引發網絡關注。鏡頭前,一名衣著普通、笑容滿面的老人通過一塊“塑料布”實現了隱身。多家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在轉發這一消息時稱,浙江大學成功研發國產“量子隱身衣”,可實現類似魔法功能的“隱身”。
就連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信息學家郭光燦都接到了很多類似的推銷電話。郭光燦說,現在很多商家打出“量子”的名號,有量子水、量子汽車,“這些商家把商品都加上‘量子’兩個字,純粹是一種炒作”。
量子世界是什麼?如果世界足夠小,就不再遵循牛頓力學,而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律,所以科學家將那個世界叫做量子世界。郭光燦說,量子是一個總成,原子核、電子、分子,這些都叫做量子,就像蘋果、梨子的總稱是水果。
這個世界和經典世界最大的不同在於,後者的物質在特定時間的指標是特定的,而前者量子粒子的位置、能量、狀態都不確定、充滿概率性——這個來源於量子世界最根本的特質,叫量子相幹性。
“所以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量子世界的東西,就看他有沒有用到量子相幹性,如果沒有用到,就不是量子世界的,而是經典世界的。”郭光燦說。
位居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榜首的,是“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2017年這個所謂的科學測試風靡朋友圈,稱左腦負責語言等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圖像等形象思維,根據測試可以得出左右腦的“年齡”。
而這在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沈政看來“絕不可能”。他說,人的大腦功能測試很複雜,並不像“稱一個物體的重量”那麼簡單。它需要對人腦進行全面的測試,比如腦的結構、生理功能和諸多心理功能,包括閱讀能力、記憶能力、直覺思維、推論能力,等等。因此不可能通過幾個問題的回答,就可以測出結果。
事實上,在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著名腦外科學家羅傑·斯佩里安排他的學生對一些“裂腦人”進行速示器實驗和雙耳分聽測試,結果發現了左、右腦功能存在不對稱性現象。當時他的結論是:大腦半球功能具有一側優勢化的規律。一般來說,左腦對數字文字的識別、認知、記憶要比右腦好一些,而右腦在圖像圖形處理上,則要優於左腦一些。
1981年,斯佩里因這一研究發現獲得了諾貝爾獎。不久,日本從事民間教育的企業家將其修正為: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且對這一說法加以推廣。
不過,沈政告訴記者,早在2000年前後,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會上,教育學家、心理學家、腦科學專家開始反對這種左右腦分工的說法,認為這是一種謬誤——在這之後,國內教育界不再說“開發右腦”,取而代之的是開始推行“全腦教育”。
當天揭曉的榜單裡還有一個備受關注,即“紫菜粉絲大米都是塑料做的”。2017年2月~5月,一系列熱傳視頻將食品與塑料聯繫在了一起:“半透明”“嚼不爛”,還有一股“腥臭味”的紫菜、能夠點燃的粉絲、手感更黏的大米都是“塑料”制成的。
在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鐘凱看來,在如今這個時代,“有圖有真相”也不一定是真相,在現場他親自上陣嘗試了一番,結果發現通過泡發和火燒兩種方式可以輕易分辨是真紫菜還是塑料袋,前者吸水後會脹大,後者則不會,真紫菜點燃後無味或有淡淡鹹味,塑料袋則有刺鼻化學氣味。
至於“塑料大米”的傳言,鐘凱說,網傳視頻並非在製造“塑料大米”,而是塑料行業中一個最基本的塑料造粒過程。即使通過常識去判斷,塑料其實比米貴很多,完全沒必要冒著犯法的風險偽造“塑料大米”。
說起去年最火的“偽科學”事件,“滴血測癌”應該算一個。2017年,一篇題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症,已被批准臨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網絡,文中提到2016年10月的一則“舊聞”:“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於癌症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
中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副主任陳萬青看後哭笑不得:“我們也希望能做到一滴血就診斷癌症,但現在還做不到。”
事實上,流言在網上引發關注後,羅永章在自己的朋友圈裡也做出回應:腫標(腫瘤標記物)最大的好處是快速、方便、便宜,可能篩查出許多危險人群。一滴血可對癌症病情檢測和療效評價並沒有錯,並沒有說百分之百的能檢測出癌症。
陳萬青說,目前我國有100多種腫瘤標誌物,在診斷中真正用的也就是二三十種。經常有人問他,體檢的時候腫瘤標誌物高是不是就得腫瘤了?他往往這樣回答道:“由於人個體差異和腫瘤標誌物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僅憑標誌物指標高,還達不到足以確認腫瘤的標準。”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