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從2003年SARS來襲時的談“非”色變,到2009年人類首次成功干預大流感,主導建立中國傳染病防控體系的就是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另一位獲得者侯雲德院士。侯老終其一生都在和各種烈性病毒作鬥爭,在隨時可能暴發的“火山口”上眺望、決擇、守護,為突發傳染病的防控構建了一座堅固的堡壘。
作為中國傳染病防控體系的技術總師,侯雲德最為刻骨銘心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由於當時中國的傳染病防控體系還十分薄弱,非典來襲的時候衛生部門也束手無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獲得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 侯雲德:我是專家頭頭,當時我就講過了早期診斷早期處理沒有其他的辦法,在隔離的時候,西方認為侵犯人權了,我說就算是侵犯人權的話,個人稍微吃點虧,但是保住了大多數人。不然的話要死更多人。
吸取非典疫情的慘痛教訓,依托各級衛生醫療站,侯雲德帶領項目團隊,迅速構築起了中國現代傳染病防控的技術體系,在2009年的甲流防控中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201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工程院院士 侯雲德:流感在人類的歷史上無法干預的,沒有人干預成功過,這是人類的歷史上,不論是美國也好英國也好,人類歷史上大流感一來以後毫無辦法,你別看美國,美國經濟再發達沒用,該多少是多少。
第三方評估表明,中國甲流的應對措施減少了2.5億發病和7萬人住院,病死率比國際低約5倍以上。“早期診斷、早期處理”,侯雲德提出的這八個字看似簡單,卻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防控的前沿戰線推到多早?處理隔離的時間多長?每一個決擇都需要最為科學的決擇,每一個決擇都可能關乎上億上的生命安危。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 侯雲德學生 段招軍: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因為他這種積累,因為他這種創新他敢拍板,2009年甲流來了以後,當時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甲流疫苗要打兩針,但是侯老師經過跟專家討論,他最後拍板說一針是可以有效的,可以接盲,那麼應運而生我們全球第一個甲流疫苗就誕生了,那麼這個疫苗誕生以後讓世界衛生組織非常驚訝,後面做了評估之後,世界上所有的這種甲流都按照我們中國的一針就夠了,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一個創舉。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副所長 董小平:怎麼樣去確定怎麼打,打多少,劑量是多少,次數是多少……這個決定你可以想象,如果一針不能夠有效的控制這個疾病的傳播,他要擔多大的責任?不僅僅是醫生的壓力,也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的壓力,它是一個國家的壓力在這個裡面,甚至承擔了國際義務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