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馬麗霞:AI探索無止境,應用有禁區
http://www.CRNTT.com   2017-12-08 10:56:02


  中評社北京12月8日電/近兩年,全球最炙手可熱的技術,非人工智能莫屬。這一與基因工程、納米科學並稱21世紀人類三大尖端技術的人類智慧成果,不僅是學術界、產業界、媒體關注的焦點,而且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各國的戰略規劃中。而對於人工智能的高歌猛進,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憂”:人工智能的正向作用有目共睹,但它將使人類遭遇怎樣的倫理困境?一言以蔽之,人工智能是福是禍?

  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曾言,“創造人工智能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但也可能是最後一個。”特斯拉CEO馬斯克則發文稱人工智能是人類最大的潛在威脅,可能比核武器更危險。如果說以霍金、馬斯克為代表的科技精英們更多從全人類的視角反思人工智能的安全性,普通大眾的關注點則更接地氣——在一些就業領域,人會不會被機器淘汰?無人駕駛、醫療機器人出了事故誰負責?人工智能滲透越來越深,個人隱私如何保障……而《科學怪人》《銀翼殺手》《終結者》《機械戰警》《人工智能》等科幻小說、影視作品,更是將人類的焦慮、擔憂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工智能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人類智能之後,會不會征服、奴役人類?機器人會不會被邪惡勢力控制進而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機器人學會愛人類了,人類會同樣愛機器人嗎?

  變革總是充滿爭議的。人類不斷造物的漫漫歷史中,每一項變革性技術的問世,總會引發人們一輪又一輪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主要不是技術,而是由此可能帶來的未知風險和倫理困境。這是必要的,也是人之為人的可貴之處,它反映了人對自身性質、地位、價值的嚴肅思考,對求真、求善的雙重追求。

  人工智能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它的發展必須有倫理的介入和匡正。但是,對於技術,過度期待不可行,深度憂慮亦不可取。我們沒有理由武斷地認為人工智能就是善的,或者就是惡的。技術本身無善惡,這把雙刃劍劍指何方取決於使用者,也就是人類自身。而且,人的大腦是一個通用的智能系統,可以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與之相比,當前人工智能仍很“稚嫩”,能理解人類的情感文化,擁有智慧、情商,會推理、“算計”的強人工智能尚只存在於銀幕中的虛構世界裡。如果因為前方可能存在危險,就停止向前探索的步伐,人類不可能擁有如此豐富多元的今天,也無法創造出更加美好、更多可能性的明天。

  但是,現代科技的不可逆性,也警示我們不能隨便拿人類的命運冒險。在人工智能的推進中要注入人文理性,堅持“科技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倫理學家、人類學家、哲學家等學術各界和社會公眾都要積極參與其中。而為了防止技術被某些利益團體利用或造成新的社會不公,除了強調科學家和科學共同體遵守道德義務外,政府的管控、法律的約束不能缺位。要讓技術的發展始終在一個社會開放的空間中進行,防止黑箱操作。

  人類製造工具,而工具讓我們走得更遠。交通、醫療、教育、家庭服務、公共安全……人工智能初顯的應用前景令人歡欣鼓舞。它的長遠化應用,將是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引爆點。無論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還是我國十九大報告部署的“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都反映出各國對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視。畢竟,在這場新的技術革命中,誰搶占先機,誰就能獲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主動權。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越向前發展,人類面臨的倫理問題也會越尖銳。但是,技術應用有禁區,科學探索無止境。發展人工智能技術的同時應重視相關倫理問題的思考研究,但未雨綢繆的同時要避免過度敏感。播種善因、規避惡意,才是更加理性的作為。面對人工智能發展道路上接踵而來的問題、挑戰,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把控好技術發展的方向,讓它造福人類、造福自然,綻放出最純粹、最絢麗的光彩。(來源:環球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