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西部地區是我國民族地區最集中的區域,我國5個民族自治區全部在西部,少數民族人口70%以上集中分布在西部。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新一輪西部大開發,著力破解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推動各民族共同實現繁榮。
今年5月,展現多民族日常生活的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帶動新疆旅遊。今年前三季度,新疆接待遊客超過2億人次,同比增長77%;實現旅遊收入超2337億元,同比增長超160%。
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發展潛力。我國擁有59項世界遺產,其中20多項在西部地區。
從茶馬古道的千年古鎮到敦煌莫高窟的藝術寶庫,從雲貴的神秘苗寨到西北的草原風情,西部既有瑰麗的自然風光,更有深厚的人文積澱,多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創造的燦爛中華文化持續吸引國內外遊客。
專家認為,未來要把文旅等服務業打造成西部民族地區的支柱產業。從世界級的旅遊資源到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配套的軟硬件全面提升。
平坦的硬化路修到了彝族聚居的大涼山腹地,互聯網的普及讓苗寨里的年輕人做起直播帶貨,川西牧區的藏族小夥邊放牧邊拍英語視頻……從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到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健全,西部民族地區發展日新月異,群眾生活蒸蒸日上。
越來越多的西部優質綠色產品走出大山。全國人民每喝6杯牛奶就有1杯來自內蒙古;貴州的刺梨種植面積達210萬畝,帶動農民增收超21萬人;全國每10枝鮮切花,有7枝來自雲南,雲南鮮切花還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
專家認為,未來,西部地區需要不斷完善教育、醫療、物流等公共服務,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
今年中央財政少數民族發展資金74億元已下達,重點支持民族地區改善鄉村生產生活條件,發展手工業、文化旅遊等富民增收特色產業;內蒙古推動民營企業進邊疆,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農牧民就業增收;雲南在全省沿邊行政村(社區)推進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推動邊境村寨成為富邊的樣板、穩邊的示範、守邊的屏障……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麗君表示:“衹有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中攜手發展,各民族才能真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