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德斌表示,從根源上來說,韓國看病難體現在急診和兒科,這兩大科室的醫生最為緊缺。數據顯示,韓國全國醫院今年上半年兒科醫生的招收定員為199人,但僅有33人報名,報名率史上首次跌破兩成。在過去6年中,因低生育率導致經營困難,韓國各地已經有超過660家小型的兒科診所關門停業。
“韓國政府的想法是,只要增加醫生人數,肯定會有人分流至這兩個門類。但是,醫生團體認為,之所以導致兒科和急診醫生緊缺,並不是醫生總體人數不夠。”詹德斌解釋道,“韓國的國民健康保險覆蓋率極高,幾乎是全民醫保。這就導致醫保報銷率高的基本醫療專科如兒科、婦產科、急診、外科等部門的收入相對有限,尤其兒科的醫療訴訟又特別多,導致醫學院畢業生畢業後往往選擇自費項目多、容易賺錢的整形科、皮膚科等。這些收入高、風險小的科室使得年輕醫生趨之若鶩,也是醫院盈利的主體。”
此外,詹德斌還表示,在韓國,民眾看病有個習慣,都想去最好的醫院,比如首爾的幾個大型綜合性醫院,這就容易導致醫療資源擠兌,“其實韓國一些地方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療水平也很高,但鮮有患者。因此,對韓國政府而言,要推進醫改,扭轉民眾就醫的心態,也很關鍵。”
韓國政府近年來多次提及地方社區醫療體系崩盤的危機。就在去年10月,為解決地方兒科醫療擠兌、急診無門等基層醫療困境,尹錫悅政府推出“就地就醫型基本醫療服務創新戰略”,放寬對地方國立大學醫院的醫生配額和人工成本限制,引導醫療人才流向基本醫療臨床科室。但是,目前首爾醫療資源單極化的局面並未得到明顯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