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網評:讓“科普甘露”催發更多“科學種子”
http://www.CRNTT.com   2023-08-03 11:15:18


  中評社北京8月3日電/網評:讓“科普甘露”催發更多“科學種子”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濟兼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日前,習近平總書記給“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代表回信,對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參與科普事業提出殷切期望。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身科技強國實踐,“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普及是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工作。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全民科學素質提高,離不開國家科普能力提升。在科技創新的宏大體系中,科學普及是最基礎的工作、是最廣泛的動員。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在求索探索科學前沿的同時,積極投身科普活動。目前,我國已有180多萬名科普專兼職人員,他們為廣泛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推動科學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普及的起點始於弘揚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科學技術的靈魂。科普工作不僅僅是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更是在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特別對於青少年而言,發揮榜樣的作用,可以進一步增強在青少年群體中培養科學精神、養成科學思維的澎湃動力。要發揮好科學家的帶動效應,從國家多個部委共同發起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活動,到別開生面的“太空授課”,院士專家們的權威講解、航天員們的生動實驗,吸引著青少年的目光。近距離的接觸、面對面的交流、趣味性的互動,能夠讓青少年真切感受到科學創新的魅力,感受到科學家身上閃閃發光的智慧、勇於探索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堅守。

  科學普及的重點在於傳播科學知識。當前,信息技術不斷演進、持續更新迭代,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為更加廣泛、高效、生動地開展科普活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已將10多億中國人接入信息網絡,為廣泛開展科學普及打下堅實基礎。借助移動客戶端、社交媒體,網民可以直接獲取科普信息。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直接帶給網民“沉浸式”的科普體驗,很多過去難以呈現的科普場景,可以借助新媒體手段,更加直觀地呈現。與此同時,各地科技館、博物館利用假期出游、研學的“黃金檔期”,創新科普手段,推出更多活潑生動的科普活動,以優質豐富的內容和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寓教於樂中,不斷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

  科學普及的焦點在於促進科學創新。如果將科學創新比作“塔尖”,科學普及則是這座巍巍高塔的堅固“基石”。因此,最大範圍地喚起大眾科學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掘科學人才、最大力度地培養科研隊伍,是科學普及工作大有可為的地方。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突出科普工作的廣泛性,推動東西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科普資源的均衡,讓科普的觸角向偏遠地區、欠發達地區延伸覆蓋。要通過優化人才甄選機制,為有志於科學事業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科學引導、激勵,為他們營造探索未知、追尋夢想的通道和舞台。要創新體制機制,讓科普資源流動起來,更好地促進科普公共服務公平普惠。

  科學研究是一代又一代人接力推進、永無止境的宏偉事業,而科學普及就是催動科研創新的“細雨甘露”。通過科普激發興趣、激勵探索,定能催發更多科學研究的“種子”,培養更多科學事業接班人,涵養起關注科學、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廣袤森林。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